古籍名著《指月录》的年代、作者和内容精讲
瞿汝稷,字元立,好学工属文。以荫补官,历辰州知府、长芦盐运使,以太仆少卿致仕卒。他是泰州学派管志道 (东溟) 的学生,管志道提倡儒佛调和,使“儒不碍释,释不碍儒”,瞿汝稷受师教影响,对佛教特有所好,深通内典,乃编集指月录。除本书外,还著有石经大学质疑、兵略纂要、冏卿集等。
指月录32卷,记录了从过去七佛到大慧宗杲禅师传承法系650人的言行。第1至3卷记述过去七佛、应化圣贤、西天祖师 (西天二十八祖); 第4卷记述东土六祖,从菩提达摩到慧能;第5至7卷,记述六祖下1至2世及二、四、五、六祖旁出法嗣、未详法嗣; 第8至30卷,记述六祖下第3世至16世;第31至32卷,为大慧宗杲禅师语要。
本书是儒者谈禅之作。它不只是禅宗传法历史的记述,而且兼有使人因此书而见道的意思; 因为一切言教无非为入道而设的方便,如以指指月,使人因指而见月。它既是灯录的一种,但又不完全同于灯录。对于世人来说,它无论在材料的编排裁剪上或是在文字语言的运用上,都有较大的吸引力,成为一部颇合口味的禅学读本。实际上,本书之作,其主要对象也是非出家信徒,尤其是普通知识阶层。因此,它一问世,便深为社会欢迎,得到广泛传播,至今仍为僧俗所熟知。但由于它是对过去灯录资料的加工整理,因而若把它作为学术研究的材料使用,则就并不适宜了。
续指月录,是指月录的续编。清聂先(号乐读) 撰,20卷。
指月录只编写到慧能下第16世,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以后虎丘绍隆、径山宗杲均无传录。故本书内容,续瞿书之后,记述自隆兴二年(1164)六祖慧能下第17世起,迄清圣祖康熙十八年 (1679)第38世止500余年中诸禅师言行。指月录虽编录止于16世,但实际上于16世临济、曹洞、云门诸宗尚有遗漏,故本书尽力收集有关机缘语句,另成瞿录补遗1卷,置于卷首。又自南宋后凡未能表明师承者,别列尊宿集1卷,置于卷末。又将诸山召对机缘编成奏对1卷,为现存原本所无。具体分卷如下: 第1卷,六祖下16世临济、曹洞、云门三宗 瞿录补遗; 第2卷,六祖下17世临济、曹洞、云门三宗;第3至19卷,六祖下18世至34世临济、曹洞二宗; 第20卷,六祖下35世临济、曹洞二宗及尊宿集。
-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关于描写“情感抒写·怨恨悲愁”类的诗句。 慨叹昔日时光的流逝不可稍
-
《红白牡丹》是一首描写牡丹花的诗词。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牡丹花的美丽和娇艳。诗中红白牡丹相互竞艳,彼此辉映,展现出牡丹花的华美和与众不同。通过牡丹花的描绘,诗人展现了自然之美和创造力的崇高。这首诗词既让人们感受到了牡丹花的魅力,也让人们对大自然的奇妙之处有了更深的感悟。
-
【名句】东隅已失,桑榆非晚 [注释与译文]东隅(yú),日出处,喻早年的时光;桑榆,日落处,喻老年的日子。早年的时光虽已逝去,未来的日子还可望有成。语出《后汉书·冯异传》:“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
-
客中初夏司马光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
-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哲理事理·社会
-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作品赏析【鹤注】广德元年九月,公自梓入阆,冬末复归梓,明年初春又至
-
作者: 黄苗子 【原文】: 一、我已经同几位来往较多
-
点击进入: 鲁迅《过客》原文 鲁迅的《过客》写于1925年3月2日,收在散文诗集《野草》里。像《野草》中的其它各篇一样,《过客》不仅包孕着丰富的思想内容,而且充满抒情诗的气氛,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作者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月光古诗词论文,内容包括关于写月亮的古诗的论文,关于写月亮的古诗的论文,求一篇题目为"古诗中的月亮"的议论文阿议论文阿搜。《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
-
红笺封了还重拆。这添追忆。且教伊见我,别来翠减香销端的。渌波平远,暮山重叠,算难凭鳞翼。倚危楼极目,无情细草长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