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客中初夏》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人称涑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为武成军签判。神宗即位,熙宁初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熙宁四年(1071),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哲宗元祐元年(1086),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谥文正。四库全书收传家集八十卷,全宋诗录其诗十五卷又十七句。
客中初夏,据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后集卷十可知,题目原为居洛初夏作,可见此诗当于熙宁四年(1071)因反对变法退居洛阳后所作。
前两句写初夏气候的变化。首句写久雨初晴,天气变得清朗而暖和。“乍晴”,初晴,可见雨已经下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次句写对面的南山景色因此也变得清晰可见。“当户”,正对着门户。住房一般坐北朝南,既然称“南山”,显然在住房的南面,而且距离相当远。“转”字写出了南山景色的变化,可见下雨天南山的景色是朦朦胧胧看不清楚的。
后两句写初夏景色的变化。三句写漫天飘荡的柳絮因为连续下了好几天雨已经消失了。四句写由于其他的花开完了,只剩葵花正朝着太阳张开笑脸。应当说这些景物描写都与初夏雨后的实际情况很贴切。
这首诗就思想内容来说,还采取了比喻的手法,宋蔡正孙诗林广记引东皋杂记说:“温公居洛阳作此诗,其爱君忠义之志,概见于此。”从第四句来看,这种分析是很有道理的。如果这种分析不错的话,那么第三句显然也是把那些赞成变法的人比喻成了因风而起的柳絮。“东皋”似为诗人戴复古的父亲戴敏。戴敏,字敏才,号东皋子,不喜举子业,以诗自适。
-
宋词典故·糟丘 【出典】 东汉·王充《论衡》卷七《语增》:“传语曰:‘纣沉湎于酒,以糟为丘,以酒为池,牛饮者三千人,为长夜之饮,亡其甲子。’……周公封康叔,告以纣用酒,期于悉极,欲以戒之也。而不言糟丘
-
刘禹锡吟君叹逝双绝句; 使我伤怀奏短歌。世上空惊故人少, 集中唯觉祭文多。芳林新叶
-
第二十四章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第二
-
名言: 义死不避斧钺之诛,义穷不受轩冕之荣。 注释: 义死: 为正义而死。钺(yeu): 古代兵器, 似板斧而大。诛: 杀。义穷: 为正义而受穷。轩冕: 古代官员的车服, 此指升官发财。 句意: 为正
-
瑞鹤仙 袁去华 郊原初过雨,见败叶零乱,风定犹舞。斜阳挂深树,映浓愁浅黛,遥山眉妩。来时旧路,尚岩花、娇黄半吐。到而今、唯有溪边流水,见人如故。 无语,邮亭深静,下马远寻①,旧曾
-
汉·陈琳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
-
古文·北征赋 班彪余遭世之颠覆兮(1),罹填塞
-
一又是仲夏,又到杭州。趁着夕阳的余晖还没从宝石山上泻落,赶紧打上车,直奔苏堤。每次去杭州,我几乎都会去西湖;而每次去西湖,又必去苏
-
望系朝廷重,文推天下工。清名畏杨绾,故事问胡公。物议垂为相,风流顿已穷。仁言博哉利,献替有遗忠。
-
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草根吟不稳,床下夜相亲。久客得无泪,放妻难及晨。悲丝与急管,感激异天真。 作品赏析黄希曰:《尔雅》释:蟋蟀,一名蛬,今促织也。陆玑疏云:似蝗而小,正黑有光泽,一名蛬,一名蜻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