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谭嗣同《仁学》原文|鉴赏|解读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谭嗣同《仁学》原文|鉴赏|解读

谭嗣同仁学

(节选)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夫曰共举之,则非君择民,而民择君也;夫曰共举之,则其分际又非甚远于民,而不下侪于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君,君末也,民本也。天下无有因末而累及本者,亦岂可因君而累及民哉? 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

君也者,为民办事者也; 臣也者,助办民事者也。赋税之取于民,所以为办民事之资也。如此而事犹不办,事不办而易其人,亦天下之通义也。观夫乡社赛会,必择举一长,使治会事,用人理财之权咸隶焉。长不足以长则易之,虽愚夫愿农,犹知其然矣! 何独于君而不然? 岂谓举之戴之,乃以竭天下之身命膏血,供其盘乐怠傲,骄奢而淫杀乎?供一身之不足,又滥纵其百官,又欲传之世世万代子孙。一切酷毒不可思议之法,由此其繁兴矣! 民之俯首帖耳,恬然坐受其鼎镬刀锯,不以为怪,固曰大可怪矣,而君之亡犹欲为之死节,故夫死节之说,未有如是之大悖者矣。

君亦一民也,且较之寻常之民而更为末也。民之于民,无相为死之理; 本之与末,更无相为死之理。然则古之死节者,乃皆不然乎?请为一大言断之曰: “止有死事的道理,决无死君的道理!”死君者,宦官宫妾之为爱,匹夫匹妇之为谅也。人之甘为宦官宫妾,而不免于匹夫匹妇,又何诛焉? 夫曰共举之,犹得曰吾死吾所共举,非死君也; 独何以解于后世之君,皆以兵强马大力征经营而夺取之,本非自然共戴者乎! 况又有满、汉种类之见,奴役天下者乎!夫彼奴役天下,固甚乐民之为其死节矣。一姓之兴亡渺渺乎小哉,民何与焉?乃为死节者,或数万而未已也。本末倒置,宁有加于此者?

伯夷、叔齐之死,非死纣也,固自言以暴易暴矣。则亦不忍复睹君主之祸,遂一瞑而万世不视耳。且夫彼之为前主死也,固后主之所深恶也,而事甫定,则又祷之祠之,俎豆之,尸祝之(11)。岂不亦欲后之人之为我死,犹古之娶妻者,取其为我詈人也(12)

若夫山林幽贞之士,固犹在室之处女也(13)。而必胁之出仕,不出仕则诛,是挟刀刃搂处女而乱之也。既乱之,又诟其不贞,暴其失节,至为贰臣传以辱之。是岂惟辱其人哉,又阴以吓天下后世,使不敢背去。夫以不贞而失节于人也。淫凶无赖子之于娼妓,则有然矣。始则强奸之; 继又防其奸于人也,而幽锢之; 终知奸之不胜防,则标著其不当从己之罪,以威其余。夫在弱女子,亦诚无如之何,而不能不任其所为耳。奈何四万万智勇材力之人,彼乃娼妓畜之(14)。不第不敢微不平于心,益且诩诩然曰: “忠臣忠臣。”古之所谓忠乃尔愚乎?

古之所谓忠,以实之谓忠也。下之事上当以实,上之待下乃不当以实乎?则忠者共辞也,交尽之道也(15),岂可专责之臣下乎?

孔子曰: “君君臣臣,” 又曰 “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16)。”教主言未有不平等者。古之所谓忠,中心之谓忠也。抚我则后,虐我则仇,应物平施(17),心无偏袒,可谓中矣,亦可谓忠矣。君为独夫民贼(18),而犹以忠事之,是辅桀也,是助纣也。其心中乎?不中乎?

呜呼,三代以下之忠臣,其不为辅桀助纣者几希! 况又为之揞克聚敛,竭泽而渔,自命为理财,为报国,如今之言节流者(19),至分为国与民为二事乎? 国与民已分为二,吾不知除民之外,国果何有?无惑乎君主视天下为其囊橐中之私产(20),而犬马土芥乎天下之民也。民既摈斥于国外,又安得少有爱国之忱! 何也?于我无与也! 继自今,即微吾说(21),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

【鉴赏】 作为改良派政治家,谭嗣同面对的不仅仅是居高堂、坐高庙的达官贵人,更有几千年亘古不变的传统势力。如果说传统的势力犹如无尽的黑夜,那么此文则犹如欲撕裂黑夜的光束,而这光束之源便是谭嗣同大无畏的决心和勇气。流之笔端,于以国君为首的统治者,则犀利泼辣、棱角逼人; 于生民大众,则痛心疾首、叹其不争、呼其觉醒。

作者开篇直言君臣 “皆民也”,君源共举,所以君民是平等的。更以 “共举之”领起三个排比句,层层递进,加以说明,得出民本君末的结论。由是,“夫曰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锋芒直指一国之君,何其大胆! 又毫不唐突,顺承而下,道明君臣之职在替民办事,“事不办” 则如“长不足以长” 而 “易其人”,实乃“天下之通义也”。以浅显之例为证,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将一国之君与乡社赛会之长相提并论实是“大不敬”,然这正是作者可贵之处,也是此文让人振奋不已的根由。相形之下,民之不怪于举之戴之的国君的竭天下膏血,供盘乐淫杀,且纵百官传万代,犹“俯首帖耳,恬然坐受其鼎镬刀锯”,斯“大可怪矣”! “犹欲为之死节”,“未有如是之大悖者矣”。作者对民众之愚昧得竟要为君“死节”,真是痛其不醒,怒其不争!

接着,作者针对“死节”之说,一面循循善诱生民大众,指出君较之于民更为末,所以,只有“死事”之理,应“死吾所共举”,决没有为国君 “死节”的道理。另一方面,他又引发开去,锋芒直指统治者: 第一,后世之君,多以武力得居贵位,并非民众共举,若为之死节,是本末倒置; 第二,揭开后世之君之所以对“为前主死”者“祷之祠之” 的虚伪面纱——“犹古之娶妻者,取其为我詈人也”; 第三,取譬“挟刀刃搂处女而乱之”,“又诟其不贞”,无情剖开统治者对待忠于前主、不仕后主的 “山林幽贞之士” 的丑恶嘴脸和狡诈卑鄙的手段,从而引出 “中心”之说,更进一步申说众生平等的思想。

作者先以退为进,承认“以实之谓忠”,那么“下之事上”与 “上之待下”当是同步的,平等的,都应以实相待。接着,作者提出 “中心之谓忠”,给“忠”下了一个全新的定义,赋予它以平等进步的内容。非但如此,作者更将“国”“民”联系起来,诘问 “除民之外,国果何有?”又说“民既摈斥于国外,又安得少有爱国之忱!”作者提倡爱国,但“国”不再是“国君”一人所有,而是生民大众的国家。全文惟此处现“爱国”二字,但字里行间,又全是作者以天下百姓为计的胸襟抱负和爱国热情。文章以 “继自今,即微吾说,吾知其必无死节者矣”作结,用语极轻,用意却重——是希望——沉重而热切的希望。



猜你喜欢
  •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赏析》

    唐人的送行诗很多。但送行有种种情况,诗的情味也就大不一样。这里是送一个年轻人去探望他的叔父,而他的叔父,又是那里的州官。恰逢时节在初春,正是游历的大好时光。对一个刚成年的人来说,游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因此无论从哪方面说,这都是一件

  • 欧阳修《洛阳春/一落萦》全诗鉴赏

    红纱未晓黄鹂语。蕙炉销兰炷。锦屏罗幕护春寒,昨夜三更雨。绣帘闲倚吹轻絮。敛眉山无绪。看花拭泪向归鸿,问来处、逢郎否。

  • 李白《北风行》察古观今诗赏析

    北风行李白①烛龙栖寒门,光耀犹旦开。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

  • 陈子昂《感遇·之卅七》全诗赏析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藉藉天骄子。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 《青玉案·征鸿过尽秋容谢赏析》

    此为离芙蓉城东下舟中恋念所欢之词。上片写眼前沿江两岸风景,下片怀旧游而兴无限怅思。“心随云乱”句,摹“心事如波涛”(李商隐诗句)之状,甚有情味。

  • 七到九年必背古诗词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到九年必背古诗词,内容包括求语文版初中七到九年级必背古诗,部编版79年级必背古诗文,义务教育79年级必背古诗50首。1.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 王湾 七年级上 21页 2.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 杜牧 七年级上 23页 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七年级上

  • 古代剧曲之《桃花扇·却奁》赏析

    (生) 香君天姿国色,今日插了几朵珠翠,穿了一套绮罗,十分花貌,又添二分,果然可爱。(小旦) 这都亏了杨老爷帮衬哩。 【江儿水】送到缠头锦,百宝箱,珠围翠绕流苏帐,银烛笼纱通宵亮,金杯劝酒合席唱。今日

  •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赏析》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

  • 一年级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一年级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包括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如何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的文人也多是博学多识,这与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并不是将各学科精细地分开有

  •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出处】唐白居易《 琵琶行 》 【意思】弹罢曲子,曾赢得曲师的赞扬,妆梳起来,常引起秋娘的妒嫉。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