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诗《弃妇》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弃妇
李金发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之灵
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峰之脑能深印着;
或与山泉长泻在悬崖,
然后随红叶而俱去。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
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为世界之装饰。
【赏析】 这是李金发的早期杰作,冠于他的第一部诗集微雨之首,是公认的也是他本人自认的代表作。全诗四节,表面描写了流落在穷困之中的弃妇的悲哀痛苦,其象征含义则写出诗人在这冷漠的世界中感到的凄凉与孤独,他冷寂的内心在这浊世之中体味着被遗弃的悲哀。
第一节,诗人用典型的象征派手法描绘弃妇的悲惨形象,“长发”、“鲜血”、“枯骨”构成形象的主体,环绕在她周围的是黑夜、蚊虫、狂风。这一切在急流、沉睡、狂呼、怒号等令人恐怖的动态的搅动下着实让人感到战栗,弃妇的形象让我们感到惊异,而她周围的世界则让人憎恶,从这个形象上不难意识到她与世界的隔膜以及世界对她的遗弃。第二节,描写的弃妇的内心世界更是凄凉,唯一的精神寄托是靠一纤细草与上帝之灵相互交往。山泉长泻,红叶飘零,弃妇的灵魂在无常的世界中游荡,外在形象与内在灵魂互相映证,弃妇的丑恶完全是由遗弃她的世界造成的。第三、四节,诗人改用第三人称描写弃妇的孤寂之感,“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哀老的裙裾发出哀吟,徜徉在丘幕之侧”,这里虚幻的精神内容作者直接用形态动作表现,内在精神与外在世界产生动感的飞跃,构成了特定的审美世界。第三人称的写法把诗人的自我分离出来反过去审视这个审美世界,这是象征主义诗歌表现方法的全部精髓。
“弃妇”虽然被遗弃,但还希望理解这个世界,重新被世界所容纳。“弃妇”渴望“夕阳之火”把“时间之烦闷化成灰烬”,尽力抛洒出去,然后留下清灵的“自我”,在一个宁静的属于我的世界中“静听舟子之歌”,“永无热泪”实际上是正话反说,谴责世界的同时表达了对世界的挚爱之情,外冷里热,这是象征派诗歌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
-
刘琨 琨顿首。损书及诗 (1) ,备辛酸之苦言,畅经通之远旨 (2) 。执玩反覆,不能释手。慨然以悲,欢然以喜。 昔在少壮,未尝检括 (3) 。远慕老庄之齐物 (4) ,近嘉阮生之放旷 (5) 。怪厚
-
汝山方联延,伊水才明灭。遥见入楚云,又此空馆月。纷然驰梦想,不谓远离别。京邑多欢娱,衡湘暂沿越。明湖春草遍,秋桂白花发。岂唯长思君,日夕在魏阙。
-
淅沥覆寒骑,飘飖暗川容。行子郡城晓,披云看杉松。
-
(修身篇) 坚白同异(有厚无厚之察,非不察也)。 用眼睛看石头,可以知道石头是白的,可是无法知道它是否是硬的;若光用手去摸石头,可以知道石头确是硬的,但又不清楚它是白的。所以,坚、白的观念不能同时成立
-
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两事向谁道?自作秋风吟。 作品赏析在京失意。注:1:驱马出门意,牢落长安心:牢落,孤寂。2:两事谁向道,自作秋风吟:两事,谓出门意与长安心也。--------凤尾竹客撰lt;李
-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①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②。 坐③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④,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
-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
李益这首《听晓角》载于《全唐诗》卷二百八十三。此诗旨在写征人的边愁乡思,但诗中只有一片角声在回荡,一群塞鸿在盘旋,既没有明白表达征人的愁思,甚至始终没有让征人出场。诗篇采用的是镜中取影手法,从角声、塞鸿折射出征人的处境和心情。它不直接写
-
先生老去饮无兴,居士病来闲有余。犹觉醉吟多放逸,不如禅坐更清虚。[予先有醉吟先生传,今故云。]柘枝紫袖教丸药,羯鼓苍头遣种蔬。却被山僧戏相问,一时改业意何如?
-
(一)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