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苏轼《前赤壁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苏轼《前赤壁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 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 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 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 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 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 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 扁舟,举匏樽以相属(11)。寄蜉蝣于天地(12),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 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 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 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 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 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13),不 知东方之既白。

【注释】①壬戌: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②属:这里指劝酒。③斗牛: 即南斗星和牵牛星。④羽化:道教认为人能够飞天成仙,称成仙为化羽。⑤嫠 (lí)妇:寡妇。⑥夏口:汉水下游入长江的地方,古称夏口,又称汉口。⑦武昌:三 国吴时武昌县,今湖北鄂城。⑧缪:同“缭”,连结,盘绕。⑨舳(zhú)舻(lú):舳, 船后掌舵处。舻,船前摇棹处。⑩槊(shuò):长矛。(11)匏(páo)樽:葫芦做的酒 器。匏,葫芦的一种。(12)蜉(fú)蝣(yóu):小飞虫,夏季生活在水边,成虫只能生 活几个小时。(13)枕藉(jiè):相互靠着睡觉。

【鉴赏】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新党人物,摘集苏轼讽 刺新法的诗句,以讽刺朝政的罪名,将苏轼逮捕下狱,这是历史上著名的 “乌台诗案”。苏轼获释后,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文作 于元丰五年,苏轼在黄州已经谪居三年。虽长期被贬谪,政治上失意苦 闷,但他能淡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经常“与田父野老 相从溪山间”,寄情于山水和诗酒中。本文就是苏轼与友人同游黄冈赤壁 时所作。后来,苏轼再次游览赤壁,同样也留下了赋作,人们以“前、后赤 壁赋”称之。黄冈赤壁并不是三国赤壁大战的地方,人们将前者称为“文 赤壁”,将后者称为“武赤壁”。后者发生在今湖北蒲圻。

本文主要抒发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以游赤壁为线索,描绘了一个 诗情画意的境界:风清月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如此良辰美景,主客两 人畅饮酬和,酌酒诵诗,享受了无限适意。可是,乐极悲来,主客触景生 情,由悲凉的箫声引发出无限的感慨。接着便以主客问答的方式提出矛 盾。客人之言,抚今追昔,从历史英雄人物的兴衰沉浮感慨人生的无常。 而如今“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亦不能摆脱现实的困境,只能够以“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来自我安慰。然而即使如此,也“知不可乎骤 得”。写客人之悲,实则是为下文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苏子针对客人的 感触,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借“水月”的“盈虚”为喻,说明天地 永恒,万物与人生“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他认为从变化的方面看,天 地变化一刻也不停,而人生很短暂,这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天 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同一,都会无穷无尽。由此看来,人生荣辱、毁誉的 变化是必然的,也是不足为念的,无须悲观失望,应该抱以乐观旷达的情 怀,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的寄托。实际上,主与客的对话都反映了作者 的思想意识,客人的话是作者内心痛苦的显现,作者来解答又是作者的自 我宽慰。这一问一答,阐明了苏轼对人生的哲学思考,既有合理积极的一 面,也含有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应的消极思想。

清人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八评论道:“起首一段,就风月上写 游赤壁情景,原自含共适之意。入后从渺渺抒怀,引出客箫,复从客箫借 吊古意,发出物我皆无尽的大道理。说到这个地位,自然可以共适,而平 日一肚皮不合时宜都消归乌有,哪复有人世兴衰成败在其意中?尤妙在 江上数语,回应起首,始终总是一个意思。游览一小事耳,发出这等大道 理。遂堪不朽。”

本文写景、抒情、议理熔为一炉,文笔跌宕变化。写景时,流水月光, 白露横江;抒情时,悲喜交替,穿插悠悠往事,呜呜箫声;议理时,自然与人 事相应。借景说情,寓理于情,景、情、理浑然一体。但值得注意的是,本 文重点不在写景,而在阐明哲理,这就突破了一般游记以纪游写景或借景 抒情为主的套路。本文虽然没有完全摆脱骈偶的句式,但以散体为主,笔 尖自由灵活,圆转自如,如行云流水。

汪平秀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323-325页.
猜你喜欢
  • 夏丐尊《幽默的叫卖声》

    住在都市里,从早到晚,从晚到早,不知要听到多少种类多少次数的叫卖声。深巷的卖花声是曾经入过诗的,当然富于诗趣,可惜我们现在实际上已不大听到。寒夜的茶叶蛋细砂粽子莲心粥等等,声音发沙,十之七八似乎是老枪

  • 《散文诗三章》北草散文赏析

    樱桃花落没有焰火的燃烧,在如此安静的时光里,蝴蝶起飞之后,似有行人的脚步声传来,就在樱桃花的柔润中。它比樱桃沟之外的一缕琴音还要清

  • 名画《晴峦萧寺图》赏析

    晴峦萧寺图 北宋· (传) 李成作 绢本浅设色 纵一一一.八厘米 横五六厘米 藏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美术馆 《晴峦萧寺图》(又称《层峦萧寺图》)采取平易朴实的“全貌式”布局,平远和高远自然结合,层峦叠

  • 杜牧《冬日题智门寺北楼》全诗赏析

    满怀多少是恩酬,未见功名已白头。不为寻山试筋力,岂能寒上背云楼。

  • 《寻南溪常道士赏析》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

  • 毛公传诗

    诗经村即三十里铺,在河间县古洋河畔。村内有毛公书院、毛公祠遗迹,系为纪念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博士毛苌先生所建。《诗经》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然而,这样一部由我们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华,秦始皇

  • 《金乡张氏园亭赏析》

    这首金乡张氏园亭是他在宋仁宗天圣四年的时候应张氏园亭的主人之约而写的。全诗的佳处在于生动的描写。诗歌的前四句利用典故阐明了张氏花园的富庶与高雅。“亭馆连城敌谢家”,开首便气势恢宏,将张氏园亭的繁华述说殆尽。亭台楼阁像城墙一样绵延起伏,勾

  • 唐宋八大家·原道

    原道[342]原道[342] 【原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343]。仁与义为定名[344],道与

  • 《种树郭橐驼传》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柳宗元 郭橐驼 (1) ,不知始何名。病偻 (2) ,隆然伏行 (3) ,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 “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 (

  • 张秀亚《星的故事》

    关上窗子,又打开窗子,她要遨游那星的花园 寻梦草, 开着星星一样的花, 寻梦草,开花在梦中。 是谁呢,又在低声的向她吟诵着一节小诗,又在向她重述寻梦草的故事? 银河的水涨溢了。她似听到它的浪潮拍岸,如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