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浦歌》
[元]揭傒斯
大孤山前女儿湾,大孤山下浪如山。
山前日日风和雨,山下舟船自往还。
女儿浦一名女儿湾,在江西九江东南三十五里,水涨时可容舟船百余艘,大孤山在其侧,当鄱阳湖出口处。关于大孤山的景色,陆游曾作过描述:“大孤状类西梁(山名)”、“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亦一奇也”(入蜀记)。关于女儿浦的得名,前人曾留下一个有趣的解释,据说是因为有人将孤山误作姑山,由姑又联想到女,于是山既名姑,浦就叫女儿。
女儿浦歌的作者揭傒斯,既没有写大孤山的奇特,也没有写女儿浦的空阔,更没有从有趣的传说产生遐想,而是匠心独运,将视线投向风雨巨浪中操纵自如的舟船上。
“大孤山前女儿湾,大孤山下浪如山。”诗人以平易流畅的语言,写山前浦口巨浪滔滔,足使行人望而生畏;而“山前”的“风和雨”更为行人增添了几倍的困难,何况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又是“日日”如此;要从这里通过,简直令人连想都不敢想了。
真的此路不通?不,诗人笔锋一转:“山下舟船自往还。”自往还,自往自还。也就是人们按照自己的需要,愿往即往,愿还即还,全不将大浪、狂风、骤雨放在眼里。这是何等的气概!
揭傒斯(1274—1344),字曼硕,元代文学家。四十岁时,由于名公显官的荐举,由布衣授翰林国史院编修,从此走上仕途,历任翰林待制、集贤直学士等高级职务。四十岁前,由于贫穷,他除在家耕读外,经常为衣食奔走四方。“万里一身余十载”(泊安庆和曾编修)是他这种生活的概括。贫困的家境,奔走的阅历,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愿望磨炼了他的性格。女儿浦歌即作于奔走四方之时,其中写的这种不把困难放在眼里的气魄,可以说就是诗人此时精神状态的折射。
只有坚强无畏才能藐视困难,只有藐视因难才能战胜困难,想在自然界闯出一条路需要这种精神,想在人类社会中闯出一条路同样需要这种精神。这种精神曾经造就了揭傒斯;在今天,它也没有完全失去其积极意义。
-
城中看花客,旦暮走营营。素华人不顾,亦占牡丹名。闭在深寺中,车马无来声。唯有钱学士,尽日绕从行。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唐昌玉蕊
-
[清]郑燮立朝何必无纤过,要在闻而遽改之;千古怙终缘宠恋,问君恋得几多时?这首诗对在朝
-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以耗
名言: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 法于阴阳, 和于木数, 食饮有节, 起居有常, 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 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 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 醉以入房, 以欲竭其精
-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昨夜东风入武阳,陌头杨柳黄金色。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来空断肠。预拂青山一片石,与君连日醉壶觞。
-
曲榭回廊手伎喧,彩楼朱舫鼓声繁。游人已著浓春去,不待歌长舞袖翻。
-
短篇小说。邓友梅著。发表于1956年。作品描写一个青年技术员在爱情追求上所走过的一段危险的歧途。主人公原与本单位的因支部书记、女会计相爱,建立起一个和睦的小家庭。但当外表华丽、品性轻浮的混血姑娘加丽亚
-
花枝缺处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美人劝我急行乐,自古朱颜不再来。君不见外州客,长安道,一回来,一回老。
-
作者: 刘铁 【作家简介】阿拉马·穆罕默德·伊克巴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内容】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名言: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注释: 高危: 身居高位的危险。谦冲: 谦虚。自牧: 自我修养。满溢: 骄傲自满。敬: 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