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的诗《天竺中秋》原文、赏析和鉴赏
汤显祖【诗】·天竺中秋
【原文】
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②笑语明。
一夜桂花何处落? 月中空有轴帘③声。
[注] ①天竺:指天竺山,在今杭州西湖西。②琅玕:原为神话中的宝树,荀子·正论注:“琅玕似珠,昆仑山有琅玕树。”后人遂常以琅玕比喻秀竹,如:“主家阴洞细烟雾,留客夏簟清琅玕”(杜甫)。③轴帘:“轴”,用作动词,卷。“轴帘”,即卷帘。
【鉴赏】
赏月是个传统的主题,大凡赏月诗通常都以视觉形象为主,但在这首诗里,作者匠心独运,致力于刻划听觉印象,写出了他在天竺山上秋夜赏月的独特感受,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令人叹为观止。
诗的前半段写赏月之人,“江楼无烛露凄清,风动琅玕笑语明”,诗人独倚江楼,因为要赏月,所以没有点灯;寒露悄悄降临,说明夜已经深了,然而,当晚风轻轻摇动楼边的翠竹时,仍不时传来一阵阵赏月人的欢声笑语。上句写秋夜的静谧,静到了极点;下句写佳节的欢乐,欢乐也达到了高潮。一静一动,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了中秋之夜所特有那种静中有动的节日氛围。周围的气氛是欢乐的,不过,这欢乐的气氛仅仅是一种听觉印象,是借助于夜风隔着竹林间接地传递过来的,这就使作者保持了一种超然的地位,与周围的一切相闻而不相亲,似乎在赏月的同时,也在观赏着滚滚红尘中的赏月之人,因此,在宁静祥和的节日氛围中,又隐隐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冷傲和孤独。
在下半段里,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观赏的目光由地下转到了天上。视线转移的触发点是满地落桂,据说天竺山的遍地桂花落自月宫,唐代诗人宋之问的名句“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灵隐寺)即咏此事。这一美丽的传说激发了诗人无限的遐想,“一夜桂花何处落? 月中空有轴帘声”,正当他凝视满地落桂,品味着这神话般的意境时,突然,他似乎听到空中隐隐传来卷帘之声。这里,诗人用想象中的月中之声来暗指神话里的月中之人,构思十分巧妙,使全诗更增添了一层扑朔迷离的梦幻色彩。同时,结句中的一个“空”字亦颇有深意,是写月中嫦娥难耐寂寞而感到无奈?还是写作者本人徒闻其声不见其人而觉得遗憾?抑或是写两颗寂寞的心灵在中秋之夜彼此吸引,却又“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平添无限惆怅?也许,这三层含义兼而有之,这就只能由读者自己去品味,去想象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提醒大家保暖,内容包括入冬提醒人保暖的诗句,天气冷了,想用一首诗让朋友注意保暖,带身体健康的,古诗词:良言一句三冬暖。有一种寒冷叫“寒入骨髓”,有一种温暖叫“如沐春风”,朋友,天寒了,添件衣服,注意身体!,下面给大家分享提醒人注意保暖的句子,欢迎借鉴!纯
-
同事空王岁月深,相思还寄定中吟。遥知清静中和化,只用金刚三昧心。[予早岁与钱君同习读《金刚三昧经》,故云。]
-
上片写瑞香花埋怨曹子方误将丁香花名己,而感到委屈,下笔奇兀,引人入胜:“怪此花枝怨泣,托君诗句名通。”珍贵的瑞香花被说成寻常的“紫丁香”,不仅抱怨甚至哭泣,可见事关重大,这就暗喻出瑞香花的不同凡响。“凭将草木记吴风。继取相如云梦。”词人
-
觅得花千树,携来酒一壶。懒归兼拟宿,未醉岂劳扶。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篮舆为卧舍,漆盝是行厨。斑竹盛茶柜,红泥罨饭炉。眼前无所阙,身外更何须。小面琵琶婢,苍头觱篥奴。从君饱富贵,曾作此游无?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中考话题形式古诗词默写,内容包括会考要求古诗文默写格式,2009中考古诗文默写新题型,怎么应对考试古诗词默写中带某些词的古诗默写比如写一个带“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
-
形容诗歌形象地描写景物,使读者如置身图画中;画里富有诗意。 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的绘画,以人物故事为主,山水画是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唐代开元年间,有位山水画家叫王维,字摩诘,他不但擅长画画,诗也写得很美
-
暂向天台参众真,虎丘风月远随身。琼台肯便长栖去,无限人间未度人。
-
将军破赋自草檄,论诗说剑俱第一。彭城老守本虚名,识字劣能欺项籍。风流别驾贵公子,欲把笙歌暖锋镝。红旆朝开猛士噪,翠帷暮卷佳人出。东堂醉卧呼不起,啼鸟落花春寂寂。试教长笛傍耳根,一声吹裂阶前石。
-
《太常引·暮行》写的是羁旅征途,荒林寒夜,这一切本应是那么凄凉,而词人写来,却别有一种幽谧闲婉之致。
-
【3577】大国战略(中国军事文化讲坛主编,金一南、王宝付、乔良、徐焰、戴旭等著,中国言实出版社,18万字,2017年6月第1版,48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