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注释】
选自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饥:饥饿。
歌:歌唱。
劳:劳动。
【赏析】
这是公羊传·宣公十五年里的一句话: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意思是:饥饿的人用歌声表达渴望得到食物,劳动的人用歌声诉说自己的艰辛。
公羊传这句话,最早认识到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后很多诗人、诗论家都论述过这种关系。南朝梁刘勰认为,人的情感是受现实生活的触发而产生的。他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里,“物”既指自然景物,如春天的明媚(使人愉悦),夏天的阳光(使人热情),秋天的阴沉(使人抑郁),冬天的肃杀(使人忧虑);亦指社会生活,如西周末年,幽王、历王时期,政治黑暗,诗经中的板、荡两篇,便反映出诗人愤怒的情感。到周平王东迁,国势更加衰微,黍离篇就唱出诗人悲哀的情调。在物与情的关系中,刘勰肯定,是客观的“物“激发了情,产生了喜怒哀乐,发为吟咏,成为诗歌。实际上,物与情的关系,就是诗歌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刘勰之后,关于诗歌与现实生活关系的论述有了进一步发展。南朝梁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又谓:“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更加清楚明白地突出了社会生活对诗人喜怒哀乐之情的直接影响。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建议朝廷重建采诗制度,以补察时弊,其依据就是诗歌来源于现实生活:“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
-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 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
-
晴霞煦东浦,惊鸟动烟林。曙河兼斗役,沓嶂隐云深。寒鸡隔树起,曲坞留风吟。征夫倦行役,秋兴感登临。衡皋积涂迥,江蓠香露沉。行矣岁华晚,归欤劳叹音。
-
必当吝啬其财,节俭其用,然后终于富盛。|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必当吝啬其财,节俭其用,然后终于富盛。》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垂示三首,风云吐于行间,珠玉生于字里〔1〕,跨蹑曹、左,会超潘、陆〔2〕。双鬓向光,
-
那曲随笔(五篇)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题记一、秋到草原进入九月,太阳依旧酷烈,然而背阳的荫处,风吹在脸上手上,却冰凉彻
-
晚下兮紫微。怅尘事兮多违。驻马兮双树。望青山兮不归。
-
泉落青山出白云,萦村绕郭几家分。自从引作池中水,深浅方圆一任君。
-
后皇嘉树 〔2〕 ,橘徕服兮 〔3〕 。受命不迁 〔4〕 ,生南国兮 〔5〕 。 深固难徙 〔6〕 ,更壹志兮 〔7〕 。绿叶素荣 〔8〕 ,纷其可喜兮 〔9〕 。曾枝剡棘 〔10〕 ,圆果抟兮 〔1
-
青幢紫盖立童童,细雨浮烟作彩笼。不得画师来貌取,定知难见一生中。
-
次韵章兄雨中春尽余寒去却回,江天五月未闻雷南风祗在浮云外,弹折朱弦唤不来。简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在乍暖还寒,阴雨绵绵的春末时刻,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