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诗《归园田居(其一)》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五首,这首诗是第一首。
原文
少无适俗韵①,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②,一去三十年③。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④,依依墟里烟⑤。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
①适俗:适合世俗。韵:风度。 ②尘网:尘俗人事的束缚,这里主要指仕途。 ③三十年:有人疑当作十三年,因为从作者初仕为州祭酒到辞去彭泽令,经历的年数是十三而不是三十。又有人疑“三”当作“已”。 ④暧暧:昏昧貌。 ⑤依依:轻柔貌。墟里:村落。
赏读
这首诗描绘了和平恬静的农村生活,抒写了诗人弃官归田后的喜悦,表达了对污浊、黑暗现实的厌恶。
“少无适俗韵”前六句写误入尘世的苦闷。少年时代,就没有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习惯,本性就是喜欢山水自然,哪料到误入官场,一去竟是许多年。笼鸟思恋原来的树林,池中鱼也思念旧时的河流。在这几句诗中,诗人道出自己对误入仕途的懊悔,从另一个侧面显示了官场的污浊黑暗。然后又连用两个比喻,表明自己对归田生活的热切期盼。
“开荒南野际”以下十二句,道出自己归田的快乐、遥逍。开荒种田、自食其力。住宅有十余亩地之大,草屋也有八九间,诗中充满了知足感。房前屋后,种满桃李榆柳,风景优美,能听见鸡在桑树上鸣叫,狗在深巷中狂吠,但却没有嘈杂的人声,实在平静极了。在家里没有一点世俗杂事,在闲静的居室中清闲自得。这些句子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寄居山村,怡然自得的风景人情画。在这种心境下“久在”两句便从诗人心底由衷而生,直接道出了作者归田的原因和摆脱束缚的喜悦之情。
这首诗语言质朴,格调自然清新,描写生动形象,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与画意融合在一起,使艺术境界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层次。
-
【原题】:庚午腊中苦寒不雪不雪岭南之常而苦寒为希有矣
-
畅想小草畅想小草 畅想小草 文 / 詹泉洲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长河中,小草无疑是一个独特的意象。作为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中国人,自
-
亦知数出妨将息,不可端居守寂寥。病即药窗眠尽日,兴来酒席坐通宵。贤人易狎须勤饮,姹女难禁莫谩烧。张道士输白道士,一杯沆瀣便逍遥。
-
【原题】:梅庄主人袖诗见过累日欲得次韵以汩汩无暇且和一绝
-
上海的教授对人讲文学,以为文学当描写永远不变的人性,否则便不久长。例如英国,莎士比亚和别的一两个人所写的是永久不变的人性,所以至今流传,其余的不这样,就都消灭了云。 这真是所谓 “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
-
【原题】:辛亥夏余将广旧庐偶读栾城李方叔新宅诗篇是时子由方治长有余年七十无住著屋成可作十年客之句感而赋之
-
作者简介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世称荆川先生。
-
(伯乐年长,向秦穆公推荐善相马者九方皋) ① 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返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使人往取之,牡而骊。穆公不悦,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
-
【原文】 江上愁心千叠山,浮空积翠如云烟。 山耶云耶远莫知,烟空云散山依然。 但见两崖苍苍暗绝谷,中有百道飞来泉。 萦林络石隐复见,下赴谷口为奔川。 川平山开林麓断,小桥野店依山前。 行人稍度乔木外,
-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