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益《水宿闻雁》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李益
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窗。
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
李益于贞元十八年(802)从扬州逆长江西上到巴陵(今湖南省岳阳县),这首诗就是在这时写下的。
“水宿”,即住“宿于水上”(舟中)。诗人晚上正在长江舟中安歇,一声声鸟叫声突然将其从睡梦中惊醒,透过船窗,他猛然发现,原来是第一批南归大雁成双成队地鸣叫着从眼前掠过;及至这时他才讶然意识到,窗外的风和水也一下子进入了秋天,带上了秋的特色。诗歌通过副词“忽”和动词“惊”将诗人发觉秋天突然降临时的惊讶、焦虑、紧迫、空落等复杂心绪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第二句也有作“惊秋风水凉”的,这样虽然也讲得通,而且其意思似乎更加通俗显豁,但我以为,还是说成“惊秋风水窗”好:(1)同样能够讲得通,而且秋风、秋水本来就具有凉意,因此专门再着一“凉”字倒显得累赘直白,这不符合李益一贯的艺术追求;(2)更加符合生活实际,尤其结合后两句对翻身爬起走出舱外动作的描写更可看出,诗人对第一批南归大雁的发现,对秋风、秋水的感觉,只能是在舱内通过船窗口捕捉外界现实的结果。
总之,诗的前两句通过两个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表象艺术地说明:生命短促,时不我待,从而造成一种强烈的紧迫感。
秋天的突然到来,对于具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来说,无异于一声断喝。他再也无法安然入睡了,于是起身走出舱外要认真思考一下今后的打算了。第三句说“人自起”的原因是由于“夜长”;其实不是“夜长”,而是一种建功立业意识在困扰他.提醒他和督催他,使他再也无法安睡。然而当他一旦走出舱外,却只有满天“星月”洒满空荡荡的长江,一种孤寂感不禁油然而生。他重又体验到了人世的悲凉和生活的苦闷,然而却不是颓唐消沉。因为我们从诗的字里行间分明感到了一种紧迫感,这种苦闷只是紧迫感压逼下的苦闷,是对没有更大作为的自疚,和那种消极颓唐情绪风马牛不相及。
这是一首充满抒情意味的叙事诗。作品通过两组真实艺术细节的铺叙,生动表现了诗人焦急而苦闷的心绪,在叙事和抒情的有机结合中形成一种强大的艺术冲击力和感染力。
-
广西战役是1944年9月1日至12月15日,中国第四战区在广西桂林、柳州地区抗击日军进攻的防御战,是豫湘桂会战的第三阶段。8月,长衡战役后,日军经短期修整,接着以9个师团又2个旅团约15万兵力,在冈村
-
雨后来更好,绕池遍青青。柳花闲度竹,菱叶故穿萍。独坐殊未厌,孤斟讵能醒。持竿至日暮,幽咏欲谁听。兹游苦不数,再到遂经旬。萍盖污池净,藤笼老树新。林乌鸣讶客,岸竹长遮邻。子云只自守,奚事九衢尘。
-
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初惊无拘挛,何得立突兀。乃知画师妙,功刮造化窟。写作神骏姿,充君眼中物。乌鹊满樛枝,轩然恐其出。侧脑看青霄,宁为众禽没。长翮如刀剑,人寰可超越。乾坤空峥嵘,粉墨且萧瑟。缅思云沙
-
《贵莫贵于为圣贤,富莫富于蓄道德,贫莫贫于未闻道,贱莫贱于不知耻.士能弘道曰达士,不
《贵莫贵于为圣贤,富莫富于蓄道德,贫莫贫于未闻道,贱莫贱于不知耻。士能弘道曰达士,不安分曰穷,得志一时曰夭,流芳百世为寿。》什么意
-
远游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為谗佞所譖毀,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乃深惟元一,修执恬漠。思欲齐世,则意中愤然,文采发铺发,遂敘妙思,讬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
-
蔡子勇成癖,弯弓西射胡。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官是先锋得,材缘挑战须。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云幕随开府,春城赴上都。马头金狎帢,驼背锦模糊。咫尺云山路,归飞青海隅。上公犹宠锡,突将且前驱。汉使黄河
-
宋词典故·匏瓜 【出典】 《论语·阳货》:“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出处】唐李商隐《 寄令狐郎中 》。 【意思】休要问我这梁园旧日的宾客,我就是茂陵秋雨多病的相如。 【全诗】 《寄令狐郎中》 .[唐].李商隐 嵩云秦树久离居
-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原文】孤山寺北贾亭西[1],水面初平云脚低[2]。几处早莺争暖树[3],谁家新燕啄春泥[4]。乱花渐欲迷人眼[5],浅草[6]才能
-
黄庭坚《诉衷情》黄庭坚 黄庭坚 在戎州,登临胜景,未尝不歌渔父家风,以谢江山。门生请问:“先生家风如何?”为拟金华道人 ① ,作此章。 一波才动万波随,蓑笠一钩丝。锦鳞正在深处,千尺也须垂。吞又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