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之苏轼《鹧鸪天》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①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②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③
【注释】 ①翻空:在空中飞翔。蕖(qu渠):芙蕖,即荷花。②杖藜徐步:语出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之五:“杖藜徐步立芳洲。”③“又得”句:语本唐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又得浮生半日闲。”
【译文】 茂盛的森林尽头,露出了空明的山色,有修竹掩映着矮墙。小池边的草儿衰落了,知了在声声地叫个不歇。时时看得见白鸟在天空飞翔,红色的荷花映着水面散发出阵阵细微的清香。在村舍外的古城边,我手持藜杖徐徐地漫步,西斜的太阳也渐渐转过了山。多亏了昨夜三更的一场透雨,为我飘浮无定的一生带来了一天的清凉。
【集评】 宋·魏庆之引庚溪诗话·诚斋论夺胎换骨条:“有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者……唐人云‘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坡云‘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皆以故为新,夺胎换骨。”(诗人玉屑卷八)
清·郑文焯:“渊明诗‘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此词从陶诗中得来,愈觉清异,较‘浮生半日闲’句,自是诗词异调。论者每谓坡公诗笔入词,岂审音知言者?”(手批东坡乐府)
【总案】 此词作于作者贬居黄州期间。这首词的手法是采用白描手法,遣词造句,鲜明生动,明白如话,音节也和谐、优美。上片写景,下片叙事,配合得恰到好处,几乎没有雕凿的痕迹。(崔富章 周明初)
-
《侗乡 五月的田野》 杨再树 遭遇过一阵城市的浮躁和喧嚣后,我走进黔东高原侗乡的一个五月的田野。五月的田野,在饱满的阳光中显
-
古文·伤仲永 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1),世隶耕
-
旧居缑山下,偏识缑山云。处士久不还,见云如见君。别来逾十秋,兵马日纷纷。青谿开战场,黑谷屯行军。遂令巢由辈,远逐麋鹿群。独有南涧水,潺湲如昔闻。
-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作品赏析【注解】: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2、却下:还下。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韵译】: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夜深伫立露水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鼓励实现人生价值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实现人生价值的古诗,实现人生价值的古诗,关于鼓励激励人生的诗句。1.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 白居易《村居苦寒》2. 关山万里作雄行。 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3.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
晚来林鸟语殷勤,似惜风光说向人。遣脱破袍劳报暖,催沽美酒敢辞贫?声声劝醉应须醉,一岁唯残半日春。
-
《史记·天官书第五》是一部关于天官职责的著作。它详细阐述了古代天官的职能和责任,以及他们在天地运行中的重要性。这部文献不仅是对古代社会制度的记录和解读,更是对当今社会思考的启示。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对天地运行的认知和追求。这篇文献的翻译和赏析都非常精彩,值得我们深入研读。
-
涟上非所趣,偶为世务牵。经时驻归棹,日夕对平川。莫论行子愁,且得主人贤。亭上酒初熟,厨中鱼每鲜。自说宦游来,因之居住偏。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四时常晏如,百口无饥年。菱芋藩篱下,渔樵耳目前。异县少朋
-
上元风雨 东皇不解事,颠风雨、吹转海门潮。看烟火光微,心灰凤蜡;笙歌声咽,泪满鲛绡。吾无恙,一炉焚柏子,七碗覆松涛。明月寻人,已埋空谷; 暗尘随马,更拆星桥。素馨田畔路,当年梦、应有金屋藏娇。不见漆灯
-
小亭送别 〔1〕 后数日,生行,夫人及莺莺送于道,法聪与焉。经于蒲西十里小亭置酒。悲欢离合一尊酒,南北东西十里程。 【大石调】 〔玉翼蝉〕 〔2〕 蟾宫客 〔3〕 ,赴帝阙 〔4〕 ,相送临郊野。恰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