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伤仲永》鉴赏
古文·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1),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4),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5),从先人还家(6),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7):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9)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 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注释〕(1)金溪: 今江西省金溪县。(2)自为其名: 自己给自己取了个名字。(3)养父母: 奉养父母。收族: 使同族人按照辈分、亲疏的宗法关系和谐地组织起来。(4)宾客其父: 以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这里的宾客作动词用。(5)明道: 宋仁宗年号(1032—1033)。(6)先人: 指作者死去的父亲。(7)王子; 王安石自称。(8)卒之为:终于成为。(9)不至: 不到,没有受到。
〔鉴赏〕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体的散文,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方仲永由神童而变为庸人的过程; 第二部分就上述而发了一通“受于天”与“受于人”的议论。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叙事乃议论的基础。叙述方仲永事迹时,又分两层来写,一写少年聪颖,一写长大庸碌。全文缘事明理,抑扬见意,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文章先以褒扬之笔极写方仲永“受之天”的“通悟” ,这又分两个阶段,一是“父异焉”,一是“邑人奇之”。仲永的奇异,由家内而扩及社会,其中有他个人的特异,又有家人的作用。因家人首先的异,炫之于人,使得乡人皆异。其根本之点,还在于仲永本身的异行。仲永本身的异有四: 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方仲永家“世隶耕”,与书具无缘。只有“兵家儿早识刀枪”,哪有田家子忽思书具! “忽啼求之”,就使人不明其原,且 “啼”求,要求强烈,又不失儿童之状,更使人感到大惑不解。二异在不学而能书。居然“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这是罕见的天赋之才。三异在不学而能诗。一下子就能写出“以养父母、收族为意”的四句诗,不能说不是奇迹。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随时随地“指物作诗立就” ,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方仲永在家中的异行,使得他父亲“传一乡秀才观之”,为了辨其正误优劣,请秀才鉴别; 为了炫奇显异,向秀才夸耀,也就导出了“邑人奇之”的结果。写方冲永后来所为,则大别于前。到十二三岁时,虽还能作诗,可是已“不能称前时之闻” ,和过去所听说的情况已不相符了。到了二十岁时,虽有少许文化,然而“泯然众人矣”,沦没到和一般人一样了。作者通过方仲永前期和后段的大幅度的变化,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但是作者对方仲永的褒扬是扬中有抑。第一部分以扬笔写方仲永之天才,已经暗藏抑笔于其中,预示着方仲永未来的发展。只是这时的抑笔系暗笔,使人不易察觉,直至读过后面议论,才使潜意透出。方仲永幼有奇才,其父却是一个庸人。他“世隶耕” ,不明事理,不通文墨。因而到了仲永五岁时,还未尝识书具,他家也没有笔墨。本身缺乏文化修养,也不懂得教育原理。其父还是一个世俗之人。当乡间之人以仲永为奇人后,请他父亲去作客,叫仲永当场表演,有的更以钱币买仲永的诗和字,“父利其然也” ,以为借此有利可图,就天天拉着仲永到处去见邑中之人。他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于是葬送了儿子的天赋。其父更是一个愚人。仲永之父以儿子有天才,居为奇货,炫耀牟利,“不使学” 。殊不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材。方仲永再有多高的天赋,终不免要沦为 “众人” 。方仲永由聪慧过人,到泯然众人,这个悲剧完全是由其父的愚昧、庸碌、贪利造成的。作者在扬仲永之才时,已隐寓贬斥之意,这也为后面的叙述作了铺垫,更为后段的议论预设了条件。
作者在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奇之童变为平庸之人的基础上,再进入议论。这议论就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事能动人,理可服人。议论时又分两层来写,一写方仲永受之于天,比一般人资质超过很多,可是因了不受于人,后天没有很好地学习,也不可避免地沦为众人。二写一般人不受于天,本来就是普通人的天资,又不受于人,不努力学习,岂不更会成为平庸之人吗! 这段议论之所以使人信服,一是议与叙切合。仲永幼慧如神,证明确是“受之天” ,幼而能指物赋诗,长而泯为众人,理从事出,无一偏颇。二是对比有力。象方仲永这么通悟之人,尚且因不学而沦为庸人,那么那些本来就属“众人”者,又不“受之人” ,岂不是更不能跳出 “众人” 范畴吗? 两相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要说的道理。
-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我和长老先行, 不见张生小姐来到。[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悲欢聚散一杯酒,南
-
【原题】:漱玉轩为邑之佳处顷春祝寺僧少葺之重来则眼界增明矣因拉王和叟刘曼卿相与碎建茗瀹之泉上石作观音像通悟禅师手琢亦甚灵异赋三绝
-
关于此词的写作,宋人傅榦的《注坡词》所叙甚详。傅云:“《本事集》云:陈述古守杭,已及瓜代,未交前数日,宴僚佐于有美堂。侵夜月色如练,前望浙江,后顾西湖,沙河塘正出其下,陈公慨然,请贰车苏子瞻赋之,即席而就。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的形
-
【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注释与译文]妙手,技艺高超的人。两句是说:好文章本来是自然天成的,大手笔只是偶然得到它罢了。这是作者的创作经验之谈。平时长期积累,一朝灵感触发,自然水到渠成。 参考文
-
诗人把此诗赠给歌者,诗人采用由远及近、步步引入的写作手法,表现了诗人对歌者歌唱艺术的敬佩,同时又透露出诗人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情。 第一、二两句描写歌唱环境。“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写长安的酒家歌楼,这是一个引子。这两句诗,
-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出处】唐李商隐 《无题二首》其二 【意思1】飒飒的春风中细雨飘来,荷 花塘外传来轻轻的雷声。飒(s)飒:形 容风声或雨声。东风:春风。一作东 南。芙蓉:荷花
-
扰扰万生同大块,枪榆不羡培风背。青丘已吞云梦芥,黄河复缭天门带。长讥韩子隘且陋,一饱鲸鱼何足脍。东坡也是可怜人,披抉泥沙收细碎。逝将归修八节滩,又欲往钓七里濑。正似此鱼逃网中,未与造物游数外。且将新句
-
风烟古上饶,属邑寄山椒。仇览同栖棘,陶潜共折腰。安与方就养,黄绶岂辞遥。善绩青箱业,兴廉有汉条。
-
尝读高士传,最嘉陶徵君。②日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③余复何为者,栖栖徒问津。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④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⑤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因声谢同列,吾慕颍阳真。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有关山的古诗词句,内容包括含有山的诗句,描写山的古诗名句,关于山的古诗。诗中山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