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题 解】
陶渊明的饮酒诗共20首,这是其中的第五首。这组诗都是陶渊明酒后所作,大致可以看出诗人归田之后十二年生活、思想的变化过程。作者以饮酒为题,写饮酒,意不在酒;写醉酒,未必真醉。他是借酒抒怀咏志。当时东晋已濒于灭亡,作者感慨颇深,常借酒解忧,写诗言志。这里所选的这首饮酒诗,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饮酒第五首“结庐在人境”反映了诗人归田前期的志趣和情怀。
要解读这首诗,首先要弄清楚“问君何能尔”的“尔”字所指代的内容。“尔”在这里当作“如此、这样”解,这句话直译是:要问“我”怎么能如此?也就是说,要问“我”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原来,只要存心远离尘世,便觉得居住的地方也远离了尘世了。
显然,“这种境界”指的就是上一句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虽然在众人居住的地方搭建起房屋,但由于心境淡远,辞官归家,一切为官的烦忧、都市的车马喧闹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在东篱之下种菊、采菊,享受劳动的欢乐。
而诗中“悠然见南山”更似神来之笔,妙笔天成。正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所说的那样:陶渊明“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故悠然忘情,趣闲而累远”。这是何等的悠游自在!试想象一下: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中,山间的雾气、农家的炊烟袅袅上升,金色和白色相互交织,飞鸟结伴而回,不是仙境胜似仙境!难怪诗人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大自然中得到启发,领会到了人生的真谛,这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也是无需用言语表达的。这种境界,正是陶渊明一生执著追求的“真”——人与万物的自生自成、自在自为,不受任何外物的纷扰。不仅如此,诗人把这种“真”幻化为一种人生社会理想:诗意的人生,纯美的社会。
这首诗既具有鲜明的诗歌形象、悠远的诗歌境界,又蕴含着某种宇宙人生之理,的确称得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诗。
-
游莫逐炎洲翠,栖莫近吴宫燕。吴宫火起焚巢窠,炎洲逐翠遭网罗。萧条两翅蓬蒿下,纵有鹰鹯奈若何。 作品赏析【注释】:巢:指尔。若:指尔。
-
【原题】:宣和壬寅十月余游江南二士一日道同月岩方崇甲申先子休官长沙挈家人宿岩下此后二十年间哭父母失姊妹祸患百端今日虽使余富贵过此尚当悲感不自已况复羁孤无聊为万里旅人耶欲作一诗切未能就止以二十八字叙其事翌日得四韵
-
韩愈 【作者小传】 韩愈,(768~824),字退之,汉族,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今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
庸闲斋笔记 清代文言短篇杂俎小说集。十二卷。题“海昌陈其元子庄”。作者陈其元(1812—1881),字子庄,晚号庸闲,浙江海宁人。成书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同治吴氏刊本,八卷;
-
中国童话《玉清·少女安琪》鉴赏 玉清少女安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陆游和杜甫的重点文学常识,内容包括陆游和杜甫的资料呀!!,杜甫的文学常识是什么?,杜甫的文学常识。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教育,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
名言: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 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肉虽多,不使胜食气。 唯酒无量,不及乱。 沽酒市脯不食。 不
-
衣食支吾婚嫁毕,从今家事不相仍。夜眠身是投林鸟,朝饭心同乞食僧。清唳数声松下鹤,寒光一点竹间灯。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
-
时隔多年去回想,还真是月亮改变了我们的命运!这是村里的老友联团说的。后来每次回家,我们都要到月夜的田野上去走走,即使是雨夜,我们也
-
【原题】:十一月三十日乃耘老弟生朝余是日也宿留富阳驿中念之殊不胜情因赋一诗俟到吴门有便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