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刘敏中《点绛唇》酬赠之词作鉴赏和意境解读
(元)刘敏中
点绛唇
人至,承以二绝句见贶,清简幽深,情意都尽,披阅讽咏,如接芝宇,感慰可胜言哉。辄有小词,录奉一笑,且以寄企响之意云。刘敏中上。
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雨声还住,斜日鸣高树。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山如雾。断虹犹怒,直入山深处。
这首小词,乃酬赠之作。它一反抒情词先景后情的惯例,寓情于景,纯用景语以表现思友怀人的情思。通篇写景,而又句句关情,自然凑泊,情韵悠然,真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词人以清新明丽之笔,从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天气的变化来展现夏日黄昏时刻的特有景色,极尽大自然阴晴雨晦的变化之美。上片主要写所闻所感。首二句“短梦惊回,北窗一阵芭蕉雨”,写惊梦。黄昏之时,词人睡在北窗之下,忽被一阵雨打芭蕉声惊起。“雨”为“一阵”,是夏日之雨骤来骤止的特点,“梦”为“短梦”,见出炎夏难眠而易醒。“惊回”云云,颇含美梦不长的惋惜之意。在古代诗词中,人们往往以美妙的梦境代替现实中的追求。李煜的“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浪淘沙),晏几道的“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都表现了内心的意愿。本词没有正面描绘梦境,但从“承以二绝句见贶,清简幽深,情意都尽,披阅讽咏,如接芝宇”的小序中,可知梦境与友人相关。“芝宇”,是古人颂友的敬词。至“雨声还住,斜日鸣高树,”则写惊梦后的所见所闻。“斜日鸣高树”,乃斜阳高照与蝉鸣高树景象的缩写。两句写出了雨后的复斜阳的天气变化,以及蝉声噪晚的喧嚣情景。清人谭献论词有“扫处即生”之说,指词中一种景象的结束,便是另一景象的发生这样一种结构特点。这两句就起到了这种结构作用。
下片主要写所见所感。“起望行云,送雨前山去”,写夏日行云送雨的特殊景象。“起望”二字,连写两个动作。“行云”“送雨前山去”,是所望之景。在作者的笔下,“行云”已变为有情之物,一“送”字饶有情致,它承上片“雨声还住”的意脉,把夏日黄昏阵雨后的景象,写得真切动人。煞拍“山如雾。断虹犹怒,直入深山去”,情景相融,笔调凝重。“山如雾”,化实为虚,是天昏地暗,混沌不开之景。“虹”为“断虹”、“怒虹”,不仅失去缤纷的色彩,且呈现出奇谲怪异之状,给人以朦胧怪异的感受。这虽然是即景即情,但或许也反映了元人入主中原以后,汉族知识分子的压抑心态。这可能就是词人想透露给友人的“企响之意”吧。
-
【原题】:宣和壬寅十月余游江南二士一日道同月岩方崇甲申先子休官长沙挈家人宿岩下此后二十年间哭父母失姊妹祸患百端今日虽使余富贵过此尚当悲感不自已况复羁孤无聊为万里旅人耶欲作一诗切未能就止以二十八字叙其事翌日得四韵
-
巫山十二郁苍苍,片石亭亭号女郎。晓雾乍开疑卷幔,山花欲谢似残妆。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何事神仙九天上,人间来就楚襄王。
-
使金组诗的最后一首。据作者自注,金人称接待宋朝使臣的馆舍为“会同馆”。自注又说:“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即谓诗人作为宋使有被扣留在金的危险。因此,此诗如一纸气干云霄的壮烈宣言。前两句说不以个人微躯为念,但期以身殉国,表现出
-
财产纠纷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必然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更由于财富对人的诱惑力,使争夺它的人们最易暴露本性,什么穷凶极恶、阴险卑劣的事都干得出,什么父慈子孝、兄恺弟悌之类的面具都在财产争夺战中一一戳穿
-
四块玉·浔阳江 马致远 送客时,秋江令,商女琵琶断肠声。 可知道司马和愁听。 月又明,酒又醒。客乍醒。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他少年时追求功名,未能得志。曾参
-
我情妇的眼睛一点不象太阳; 珊瑚比她的嘴唇还要红得多: 雪若算白,她的胸就暗褐无光, 发若是铁丝,她头上铁丝婆娑。 我见红白的玫瑰,轻纱一般; 她颊上却找不到这样的玫瑰; 有许多芳香非常逗引人喜欢,
-
孔子曰:“必也正名 ① 乎!……名不正,则言 ② 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③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④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于足 ⑤ 。”(《论语·子路》三) 注释 ①正名:纠
-
【原题】:亚之出示其祖岐公墨迹及惠崇小景且和前韵复次答之
-
范云巫山高巫山高不极,白日隐光辉。霭霭朝云去,溟溟暮雨归。岩悬兽无迹,林暗鸟疑飞。枕席竟谁荐?相望空依依。作者简介范云(451—503
-
建安中,家父魏王,乃命有司造宝刀五枚,三年乃就,以龙、虎、熊、马、雀为识。太子得一,余及余弟饶阳侯各得一焉。其余二枚,家王自杖之。赋曰: 有皇汉之明后,思明达而玄通。飞文藻以博致,扬武备以 凶。乃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