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1)。朝服衣冠(2),窥镜(3),谓其妻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4)?”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吾孰与徐公美?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旦日(5),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6),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7);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8),曰: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9)。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10)。今齐地方千里(11),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2)!”
王曰: “善。”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3),受上赏; 上书谏寡人者(14),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15),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16); 期年之后(17),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1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9)。
〔注释) (1)邹忌: 齐国人,善鼓琴。曾为齐相,封成侯。修: 长,这里指身高。八尺有余: 古代的尺比现代的短,所以人的身长能有八尺多。形貌昳(yi)丽: 容貌很漂亮。昳丽:光艳。(2)朝(zhao): 早晨。(3)窥:看。窥镜: 照镜子。(4)孰: 谁。(5)旦日: 明日。(6)孰视: 仔细看。孰: 同“熟”。(7)美: 动词,称美,赞美。私: 偏爱。(8)威王: 齐威王,名因齐。(9)诚: 确实。(10)以美于徐公: 以为我比徐公美。以:以为。“以” 下省去宾语“我”。(11)方: 方圆。(12)蔽:(受)蒙蔽。(13)面刺: 当面指责。(14)谏: 规劝。(15)谤讥于市朝:在公共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闻寡人之耳: 闻于寡人之耳。(16)间(jian)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17)期 (ji) 年,满一年。(18)朝于齐:到齐国去进见齐王。(19)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人)。
〔鉴赏〕邹忌讽齐王纳谏,情节生动,语言精练,细致地刻画了一个精细、聪明的谋臣形象,充满幽默气氛,通过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先从客观上肯定邹忌的美,两句话把他的身材面貌具体描绘出来,作为邹忌自我欣赏的物质基础。“朝服衣冠,窥镜”,转入人物本身行动的描写,展示人物内心活动。邹忌既很漂亮,再穿戴起华贵的礼服,自己觉得必然更美了,不由得要照照镜子来自我欣赏,活画出他自满的神情。可是,他联想到以美闻名的徐公,不免又发生了一种恐不及徐公美的轻微的惶惑,忍不住向他妻子问道: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通过这些细节,揭示出邹忌在刹那间复杂的内心活动。他妻子回答说: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这口吻,充分流露出妻子对丈夫衷心的爱恋之情。邹忌原很美,加上妻子对他的爱恋,在她眼中,当然没有人赶得上邹忌的。在这里插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的叙述,是非常必要的,明确了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怕比不上他的怀疑,才有现实根据,因此他对妻子的回答才有理由感到十分可靠。可是邹忌有自知之明,也有判断能力,为了弄明真象,他再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 ”妾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但是少了“君美甚”一句,肯定的程度就有所不同。不象妻那样热情的称赞,只是为了逢迎邹忌的欢心而已。邹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还在怀疑。第二天又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 ”客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不过语气较妻、妾都轻微些。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各有适合人物身分的不同语调,情态逼真。妻、妾、客虽然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是重视客观事实的邹忌,看到了徐公,就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悄悄地照了镜子作比较,感到自己比他差远了。这就不能不使他想起妻、妾、客为什么要那样回答。这正表现了邹忌的观察精细,头脑清醒,不受蒙蔽,重视客观现实。经过思索,毕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从共同的阿谀中找出不同的原因。这个不同正是为人与人的不同关系所决定的: 妻由于爱,而有所偏私; 妾由于畏,而不敢直说; 客由于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这一推断,入情入理。邹忌的明智、精细的性格特征,至此已表现得十分突出。生活体验给予他极大的启示,他抓住这个生活现实问题,把它推广到治国者的身上去,作为规劝齐王的论据。这可以推测到他想规劝齐王纳谏是早已存在的念头,不过,在没有很好的方式取得进谏效果时,他不敢冒险行动,因为在君主统治时代,臣子向国君提意见,万一触怒国君,大则杀身,小则受辱,邹忌自然不敢轻率。他在问妻、妾、客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启示,更加有意地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实际内容。最后的结论,使他领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是使人容易受到客观现象的蒙蔽的原因,这个生动的事例,恰好是作为规劝齐王的有力论据,因此紧接着就去谒见齐王。这些描写,以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显示了一个聪明、精细、善于推理的谋臣形象,从而进一层展开进谏的情节。“于是”将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邹忌就是用这个切身体会去进谏。他对威王的说辞分两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述事实,经过概括和提炼,既具体,又幽默。“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句,补充说明了他对妻、妾、客的发问,是有意识的举动。在这里明确提出,才能显示他说辞的目的,才便于推论到下面的事实。他所陈述的生活体验,先给了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然后再拿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一比较,齐王受蔽的严重,已是无可辩驳的了。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语言幽默,论据确凿,全从现实生活来启发齐王自觉,使齐王一听即能领悟到邹忌的话确实有道理,有接受的必要。齐王受邹忌说辞的启发,感到自己受蔽的严重,立即用悬赏的办法,广泛征求臣民的意见。“令初下” 时,形容“群臣进谏”的拥挤,只用“门庭若市” 四个字,就给了读者一个具体的场面。说明“数月之后” 进谏者逐渐稀少,就用“时时而间进” 来表示。“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概括表明: 齐王在纳谏过程中,努力整顿和改革政治的实现。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又以客观现象显示出纳谏的巨大效果。最末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乃是作者对这一事件作出的一定评价。
本篇语言精练,表现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尤为细致、生动。邹忌和妻、妾、客的问答,同样内容,不同的表现,每句只是一二字的增减或变化,恰当地表明了人物彼此间亲疏远近的关系。邹忌向威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内容也和第一段末尾一样,但文字却有变化,用“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代替了三个“美我者”。如果在这里照上文重复一遍,文章的艺术性,就将大大削弱,使人感到枯燥无味; 过于概括,又将因不具体而降低说服力,作者却用不同的句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其他如叙述事件的过程,或明写或暗写,全文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从夫妻、宾主、君臣各方面的关系,勾勒出一幅统治集团内部的生活图画。不满五百字的一篇作品,反映了如此深广的社会生活,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字数:3017 刘忆萱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56-60页.
-
节度使称太尉节度使称太尉 【原文】 唐节度使[1]带[2]检校官,其初只左右散骑常侍,如李愬在唐邓时所称者也,后乃转尚书及仆射、司空
-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情泪。 作品赏析【注释】:
-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 李白的诗句
李白的诗句“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绘了山脉和平原的边界,在平原尽头江水流入广袤无垠的荒野。这句诗中,上一句“山随平野尽”意指山脉绵延至平原的尽头,山势随之消散。下一句“江入大荒流”则表述了江水蜿蜒流经进入广袤荒野的景象。这个景象更是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人类生活的边界相衔接,激发人们对大自然无限的遐想。这句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中的宏伟景色的赞美,让读者感受到了壮丽山河的美妙与无穷意境。这种才情将读者带入无垠的辽阔,思考生命的意义和自然的伟大。
-
洛阳陌上少交亲,履道城边欲暮春。崔在吴兴元在越,出门骑马觅何人。
-
荆山之白玉兮,良工雕琢双环连,月蚀中央镜心穿。故人赠妾初相结,恩在环中寻不绝。人情厚薄苦须臾,昔似连环今似玦。连环可碎不可离,如何物在人自移。上客勿遽欢,听妾歌路难。旁人见环环可怜。不知中有长恨端。
-
食蘖不易食梅难,蘖能苦兮梅能酸。未如生别之为难,苦在心兮酸在肝。晨鸡再鸣残月没,征马连嘶行人出。回看骨肉哭一声,梅酸蘖苦甘如蜜。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天寒野旷何处宿,棠梨叶战风飕飕。生离别,
-
忆见奇童髧两髦,遽惊名誉众推高。东山子弟家风在,西汉文章笔力豪。方看凌云驰騄骥,已嗟埋玉向蓬蒿。追思阳夏曾游处,抚事伤心涕满袍。
-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赤鲤涌琴
-
天仙子张先 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剩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老聃是个大明白人,算是把世间的事看透了。他说的是,世界本来很简单。宇宙天体,只是质量和能量,阴阳平衡,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