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花诗词之《辛夷》全诗原文鉴赏
陈继儒
春雨湿窗纱, 辛夷弄影斜。
曾窥江梦彩,笔笔忽生花。
陈继儒的这首咏辛夷的诗写得形象生动,真切动人。
辛夷,即木兰花。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夷者荑也,其苞初生如荑,而味辛也。”“春雨湿窗纱”是说辛夷花开的时间正当春季,“窗纱”一语表现作者观察辛夷花的角度乃系室内,同时也交待了辛夷花开的处所乃在窗前,也即在庭院之中,并非旷野。“辛夷弄影斜”是说辛夷花枝影动而至斜。“弄影”一语十分生动。宋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当是陈继儒这首诗“弄影”所本。这两句就把辛夷花开的时间、地点、及情态形象地显示出来了。当然,是从辛夷花的整体上,而不是局部上着眼。而且是实景实写,而接着就是笔锋一转。“曾窥江梦彩”是用江淹梦得彩笔典故。据梁书 ·江淹传载;“(江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五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这就是有名的所谓江郎才尽出处。当然,江淹后期诗作不佳原因很复杂,决非如传中所说失去五彩笔。这里,陈继儒借用此典是说辛夷在窗前月下弄影,得以窥见江淹梦中奉还五彩笔一事,因而“笔笔忽生花。”辛夷花开有如妙笔生花,这是一语双关。因辛夷花又称木笔花。正、二月开花时,初出枝头,苞长半寸而尖锐,俨如笔头。“笔笔忽生花”是全诗结句,作者巧妙借用辛夷花又名木笔花这一特点,承接上文江淹五彩笔典故,顺理而成。又据开元天宝遗事载称,李白少时曾梦笔头生花,故尔后才华横溢,名满天下,也是又一个典故的运用。
这首咏辛夷诗立意在辛夷花开之始如笔头这一特点上,但题目却又称辛夷,颇多一层回味意思。前两句实景实写、形象生动如画,后两句用典,贴切而自然,不露痕迹,尤其是结句,一语双关,既点明主旨,又形象可观,可谓情趣盎然。从中不难看出诗人以画家眼光来构思状物,颇有独到之处。
-
【名句】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语出《淮南子·人间训》。圣人都是先有争执然后交好,常人都是先交好然后再起争执。忤:忤逆;意见不合。合:谓交好。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吟诵会信息,内容包括“中华古诗吟咏会”的开场白,诗歌朗诵会资料,夏之风古诗朗诵会开场白100字。播洒一颗希望的种子让大地开满感恩的鲜花 挥洒一抹醉人的清香让万物充满感恩芬芳洒下一片滋润的雨露让天空缀满感恩的云朵落叶在空中盘旋飘荡描绘
-
此诗可谓王维融画法入诗的力作。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语工形肖,一笔勾勒出汉江雄浑壮阔的景色,作为画幅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湖北、湖南等地都属于楚国,而襄阳位于楚之北境,所以这里称“楚塞”。“三湘”,一说湘水合漓水为漓湘,合蒸
-
打麦场当网传英国少数青年不知大米、白面是从哪儿来的(我国极少数儿童、青年亦有类似状况),看到宾馆、饭店少量动过就白白扔掉的高档饭菜
-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相关试题及答案 1、 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
-
【注释】:原题:偕刘申叔、何志剑、杨笃生、邓秋枚、黄晦闻、陈巢南、高天梅、朱少屏、沈道非、张聘斋海上酒楼小饮,约为结社之举,即席赋此
-
平生志业有谁先,落笔文章海内传。昨日都城应纸贵,开帘却扇见新篇。仙家千载一何长,浮世空惊日月忙。洞里新花莫相笑,刘郎今是老刘郎。
-
《先秦散文·管子·牧民》原文鉴赏 国颂凡有地
-
典源出处 《楚辞》 宋玉 《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xue) 寥兮天高而气清, 寂(liao) 兮收潦而水清。又皇天平分四时兮,窃独悲此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