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梁甫行·魏·曹植
魏·曹植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 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 狐兔翔我宇。
〔泰山梁甫〕梁甫是泰山下的小山,古代迷信,相传人死后魂魄归于泰山、梁甫。泰山梁甫行是挽歌调。〔异气〕气候不同。〔剧〕艰苦。〔林阻〕山林险阻之地。〔翔〕绕行。
这是曹植诗歌中极难得的一首,它大约创作于曹植生活的后期,诗以沉郁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边海人民生活贫困的画面:草野莽莽,可怜的边海民们艰难地生活在这野兽出没的茫茫野地中。他们的妻子儿女更是象禽兽般地生活着,没有衣着,没有食物,仅以山林险阻为依托,朝不保夕,柴门萧条冷落,屋宇中狐鸣兔走……
透过这幅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民生活情状;也看到了当时的统治者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民的不同策略,正如诗人所言“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朝廷的德泽并未布及边远人民。同样,透过此诗,我们也看到诗人曹植的思想在发生变化,他不再是受宠的贵公子,他的诗中不再写宫廷宴饮,不再写美女妖姬的欢笑,而是在悄悄地接近下层人民,他的笔触在伸向社会的底层。他的诗风在转化,诗人的笔调与他的心情遭遇一样变得越发深沉哀郁了。我们似乎透过此诗的内容看到了诗人那一颗孜孜爱民的心,体会到诗人那一种隐隐怜民的情。诗人在为民呼吁,为民请命,虽然这呼吁是孱弱的,但他是诗人向人民走近迈出的可喜的一步,是诗人向统治者喊出的大胆一声。
泰山梁甫行原是哀挽歌调,诗人巧妙活用,借以哀挽边海人民的苦难境遇,哀挽社会底层人民的不幸生活。虽然全诗无一哀挽字样,却同样令人感到一种郁郁的哀伤,一种戚戚的挽情。诗中对于边海民的非人遭遇的描写,虽是不加渲染,朴实地记录,却给人以史家实录的真切,体现了“建安风骨”的精神。
-
辟雍流水近灵台,中有诗篇绝世才。渤海归人将集去,梨园弟子请词来。琼枝未识魂空断,宝匣初临手自开。莫道专城管云雨,其如心似不然灰。
-
宋词典故·骥才 【出典】 见“士元骥足”条。 【释义】 鲁肃将庞统(士元)比作千里马(骥),认为他不仅仅是管理一县的“百里之才”,而应委以重任,“展其骥足”。 【例句】 此事谈何容易,骥才方骋。(晁补
-
《山谷集》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诗文集。据宋叶梦得《避暑录话》与秦观的 《淮海集》载,黄庭坚生前曾自编过《焦尾集》、《敝帚集》两个集子,主要收录早期作品,但后来极少流传。南宋建炎二年 (1128),黄庭
-
崔修建·此岸情,彼岸花崔修建第一眼看到她,他便被她的美丽震慑住了。那时,他还只是一家小工艺品公司的勤杂工。而她却以出色的艺术才识,
-
指没有外人知道。源自《后汉书·杨震传》:“密曰:‘暮夜无人知。’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杨震(?—124)是东汉有名望的大学问家。他出山做官以后,举荐了许多有才华、品德好的人。
-
这是一首送别词。 此词的上片便写情感,写送别。开头三句,“人生无奈别离何”,此是自然之事,亦是情深语,所以无奈者,是人世间终将有别离也,不能不为别离,别离而又无能为,是虽无,亦真不可不为无奈也。即人生中离别是无可奈何的,也是无法改
-
第一章 序 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结到
-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
良牧征高赏,褰帷问考槃。岁时当正月,甲子入初寒。已听甘棠颂,欣陪旨酒欢。仍怜门下客,不作布衣看。
-
夫至人者, 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 不以人物利害相撄, 不相与为怪, 不相与为谋, 不相与为事, 翛然而往, 侗然而来, 是谓卫生之经已。
名言: 夫至人者, 相与交食乎地而交乐乎天, 不以人物利害相撄, 不相与为怪, 不相与为谋, 不相与为事, 翛然而往, 侗然而来, 是谓卫生之经已。 注释: 翛(xiao)然: 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之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