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原文|赏析|鉴赏|解读|意境

袁枚由桂林溯漓江至兴安

袁枚

江到兴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

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

东坡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其实,诗中有画的特点并非王维所独擅。袁枚此诗,把簇簇青山在水中的倒影与水面行船的实景联系在一起,构思出“船在青山顶上行”的别致画面,不是丹青,胜似丹青。读来令人神往、陶醉。是咏漓江倒影的名作,历来脍炙人口。

漓江又名桂江、桂水,它北起兴安,南经桂林至梧州而止,蜿蜒曲折,如带若练,奇峰夹岸、云烟缥缈、充满着诗情画意。宋人李纲经此,遗憾地说:“无从学得王维手,画此千山万壑归”; 黄庭坚亦叹曰:“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按: 李成、郭熙均为宋代著名山水画家);晚唐诗人曹松甚至说:“画手不如造化强”。可惜他们都仅仅惊叹漓江山水之美,在她的绰约风姿面前显得自卑、无能,未能创造出令人游目骋怀的艺术精品来。

袁枚晚年之漫游,无牵无挂,自在逍遥。虽然有时也流露点抑愤不平之气,但毕竟是年近古稀的练达之人,故所到之处,均能随缘自适,极尽山水之乐。他离开桂林后,乘船溯漓江北上兴安。由于入冬水涸,滩浅流急,百里之途,竟龟行十日。同游者莫不焦躁万分,只有他能心平气静,并屡屡开导劝止他们,但这一来,游江之雅兴也就给破坏了。待船接近兴安、水势渐渐缓了,最后江面竟波平如镜,这才产生了“江到兴安水最清”的感觉。江景的改观,使诗人十天来的疲劳和种种杂扰一扫而光,也使眼前的景致倍觉可喜可爱可赏。“青山簇簇水中生”是由“清”字引起,从眼中看出。由于江水空明,深不见底,故从舟中望去,唯见群峰倒影,如“长箭钩连”,那座座青山,仿佛不但挺立水面,而且往“水中”生长。“生”字似不经意,然极有灵机,把无生命的景物写活了,比起“水底倒插青芙蓉”之类的描写,显然高出一筹。两句一写碧水,一写青山,是整个画幅的背景; 写法上,一以动为静,一化静为动,由静而动,加上次句叠字的嵌入,使节奏由缓而趋紧,反映出诗人观物时情绪的微妙变化,为三四句的描写做好了铺垫。

三四句是全诗的灵魂,画面的主体。不但景观奇、诗人的迁想更奇,正所谓奇境可人,“奇句夺目”。试想: 青山倒影,何处无之? 但能将影中山顶“分明见”者,则恐乃漓江所独有的奇观; 在峰峦倒影的江面泛舟,又谁人没经历过?但“船在青山顶上行”这样的奇句,却从来未曾有人道得,由此足见诗人的匠心。古人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袁枚此诗,虽得之“偶然”,其实亦是必然。不久前,他从肇庆赴桂林经阳朔时,对漓江江水之清已留下很深的印象,并有诗咏曰: “可爱溪流清浅,数来石片分明,且作沧浪童子,终朝濯足濯缨。”一种摒弃荣华、隐居高蹈的心情已流溢笔端。如今,泛舟这清澈无尘、天水莫辨的境界,又怎能不产生苏子游赤壁时那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觉,乃至“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呢? 可见“船在青山顶上行”的意境,实在是漓江独绝的胜景与诗人超逸淡泊情怀的结晶,它既“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世人仅仅把它当作绘写漓江倒影的“佳句”来读,实在未免有点皮相了。



猜你喜欢
  • 白居易《题卢秘书夏日新栽竹二十韵》全诗赏析

    湘竹初封植,卢生来考槃。久持霜节苦,新托露根难。等度须当砌,疏稠要满栏。买怜分薄俸,栽称作闲官。叶翦蓝罗碎,茎抽玉琯端。几声清淅沥,一簇绿檀栾。未夜青岚入,先秋白露团。拂肩摇翡翠,熨手弄琅?T贤复胺缙

  • 白居易《路逢青州王大夫赴镇立马赠别》全诗赏析

    大旆拥金羁,书生得者希何劳问官职,岂不见光辉。赫赫人争看,翩翩马欲飞。不期前岁尹,驻节语依依。[前年春,余为河南尹,王为少尹。] 作品赏析不期:一作不欺。

  • 《奉和元日赐群臣柏叶应制赏析》

    赵彦昭这一首有名的五排,其妙处在于,诗人以雄劲的笔触,描写元日赐群臣柏叶的艺术概括。他通过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意匠经营,以及把写景、叙事、抒情与议论紧密结合,在诗里熔铸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使诗的意境雄浑深远,既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

  • 交情老更亲。|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交情老更亲。》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唐诗《夜月》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1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释】 1.更深:旧时夜间计时单位称“更”,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深指夜半三更以后。北斗、南斗:皆为星宿名。阑干:横斜

  • 孟浩然《归至郢中(作)》全诗赏析

    远游经海峤,返棹归山阿。日夕见乔木,乡关在伐柯。愁随江路尽,喜入郢门多。左右看桑土,依然即匪他。

  • 宋词典故“人心之险甚山川”的出处、释义和例句

    宋词典故·人心之险甚山川 【出典】 《庄子·列御寇》:“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唐·成玄英疏:“人心难知,甚于山川,过于苍昊。厚深之状,列在下文。”

  • 苏轼《和子由四首 韩太祝送游太山》全诗鉴赏

    偶作郊原十日游,未应回首厌笼囚。但教尘土驱驰足,终把云山烂漫酬。闻道逢春思濯锦,更须到处觅菟裘。恨君不上东封顶,夜看金轮出九幽。

  • 李商隐《深树见一颗樱桃尚在》全诗赏析

    高桃留晚实,寻得小庭南。矮堕绿云髻,欹危红玉簪。惜堪充凤食,痛已被莺含。越鸟夸香荔,齐名亦未甘。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

    上片大段是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江景。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意思说,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