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注释】
选自唐·柳宗元小石潭记。小石潭,在今湖南零陵县西小丘西。
可:约略,大概。
百许头:一百条左右。许,上下、左右。表示不能确定的数。
下澈:照到水底。
影布石上:鱼的影子布满在石头上。
佁(y?)然:呆立不动的样子。
俶尔:忽然。俶,动。尔,助词。
逝:去。
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赏析】
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以简洁生动的笔墨,由远及近,由声现形,由隐到显,记叙了小石潭的景色及周围环境,其中对于潭水的描写,尤为传神达意,引人入胜,妙绝古今: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意思说:潭中大约有一百头鱼,都像悬在空中无所依托的样子。太阳光照到水底,它们的影子布在潭底的石头上,一会儿静止不动,一会儿又忽然远去,那往来轻快的样子,好似与游赏者相互嬉乐。
小石潭记是作者“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其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本句借助阳光,巧妙地来烘托潭水的清澈。你看,潭中游鱼忽静忽动、宛若乘空飞翔。“日光下澈”,明净的光线透过潭水,将鱼儿游动的身影,映射到了白莹莹的石头上,烘托出潭水的清澄透明。而影布石上的游鱼,有的呆呆地不动,有的突然游向远方,“往来翕忽”,传达出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显静的效果。这里,形、神、影、色四者融为一体,进入到一种意趣天然的境界。
绘画艺术中,画家们画飞虫,往往不画天空;画游鱼,也不画清水。画家们只需在纸面上画出虫子飞动的姿势、鱼儿游弋的神态就足够了。而人们欣赏画的时候,却能透过虫子和鱼儿运动的姿态,在那一片空白的地方,感受到大气的存在和水的流动,从而在观照者的眼睛里,出现了天空,看见了清水。这种以实见虚的艺术手法,被成功运用到了对潭中游鱼的描写上,作者没有一字写水,可是那透明的潭水已然澄澈地映入到人们眼中,具有十分突出的艺术效果。
南朝梁吴均与宋元思书中有“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洧水中有“绿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这两句既写鱼,又写水。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显然借鉴了他们的意境,但柳只写鱼,不写水,其创新处,更有其独特而优美的意境。
最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暗中化入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观鱼的典故,情味无穷。
-
凡读书必以五经为本,所谓非圣人之书勿读,读之百遍,其义自见,此外众书可以泛观耳。|什
《凡读书必以五经为本,所谓非圣人之书勿读,读之百遍,其义自见,此外众书可以泛观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二十·一] 尧曰:“咨 ① !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 ② ,允执 ③ 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舜亦以命禹。 曰 ④ :“予小子履敢用玄牡 ⑤ ,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⑥ : 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 ⑦
-
经 (十有四年)秋,九月,楚子围宋。 (十有五年)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传 楚子使申舟聘于齐,曰:“无假道于宋。”亦使公子冯聘于晋,不假道于郑。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
-
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投阁先生惟寂寞,笑是非、不了身前後。持此语,问乌有。青山幸自重重秀。问新来、萧萧木落,颇堪秋否。总被西风都瘦损,
-
诗歌用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和对话的形式,写出拜访隐士不遇的情形,同时描绘出隐士所在的幽深广阔的环境,衬托出隐士的高雅志趣。
-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 ① ,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 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殽、函之固。田肥美, 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 天
-
上片首先描绘的是一片大好春光。阳光普照下,触目所及处,园林草木青翠,红花满地。啼声清脆的流莺在人们春游时布置的华丽筵席周围飞来飞去。在这样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中,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出场了。他悠闲地跟随着那些华美的车子,他骑着马儿,尽兴游遍京
-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并引》 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 2 。时此观中未有花木。是岁出牧连州3。寻贬郎州司马4。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值仙桃,满观如烁晨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5,旋左出
-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出处】唐李商隐《 瑶池 》 【意思】 瑶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户向东敞开,只听见《黄竹歌》声震动大地人心悲哀。 【全诗】 《瑶池》 .[唐].李商隐 瑶池阿母绮
-
买田且乞墨竹次其韵酒中真复有何好,孟生虽贤未闻道。醉时万虑一扫空,醒后纷纷如宿草。十年揩洗见真妄,石女无儿焦谷槁。此身何异贮酒瓶,满辄予人空自倒。武昌痛饮岂吾意,性不违人遭客恼。君家长松十亩阴,借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