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注释、鉴赏
〔注释〕 ① 延: 引长。踵: 脚后跟。延颈举踵: 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形容盼望十分殷切。 ② 澹: 淡。薄: 泊,漠。 ③ 制断: 指裁决、明断是非。
【鉴赏】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则名言,一般我们都认为这句话出自诸葛亮五十四岁时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故非宁静无以致远。”但是,事实上这句话并非是诸葛亮的原创,而是出自淮南子·主术训。
主术训在这里主要是想告诫君主应当如何修养自己的德性,才能成为天下人的楷模,从而影响天下百姓,使社会养成一股正气。因为在作者看来,“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君主所居的位子非常显耀,就像日月之光芒,万众瞩目,每个人都能够看到;因此,君主就必须修身养性,君主的行为如果有什么瑕疵,立即便会被人们关注,从而对社会风气造成不良的影响。于是,主术训便对君主提出了澹薄、宁静、宽大、慈厚、平正五大要求,并用“非……无以……”这样的双重否定句式强调持守这五种德性的重要性。在这五种德性中,前两种主要是针对自身的心性存养而言,后三种主要是针对如何对待别人而言,因此前两种德性是后三种德性的根基。诸葛亮后来只选取前两句话,大概也是认为人的修养首先应当从自身的存心养性做起。
具体来说,“非澹薄无以明德”也即诸葛亮后来所赅括的“俭以养德”,“非宁静无以致远”也即诸葛亮所说的“静以修身”。“澹薄”对人的基本要求是节制自己的欲望,只有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才能够不使心灵驰骋于外物,才能反观自身、内守其德;“宁静”对人的基本要求则是打断心中的各种思虑杂念,只有消除了心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思虑杂念,人心才能够静如止水、照入云天。同时,“澹薄”与“宁静”又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如果人不能“澹薄”,欲望过多,过于追名逐利,则内心自然会有许多私心杂念、斤斤计较,自然不会“宁静”;同样,如果人不能“宁静”,内心各种思虑杂念过多,那么必然不会有一种远大明亮的志向,或者说志向必然是模糊而不坚定的,就自然会被各种欲望所牵引,便不会“澹薄”。
人生于世界之中,必然会被各种外物所牵引,如贫富、贵贱、利害、得失等,也会面临声色、嗜欲等欲念的干扰;因此,作为一种对于人之道德修养的要求,“澹薄”与“宁静”是非常高远的一种精神境界,要想做到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下一番修养身心的工夫。孔子尝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史记·孔子世家)我们应当有这种理想与志向。
-
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通过描绘一个独自宿于博山王氏庵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自我思索、寻求真理的心境。诗中运用了自然景物与人物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给人以不同凡响的审美享受。整首诗语言优美动人,层层深入地展示了作者对境遇的矛盾心理和对世态的深刻观察。这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透过描写寂静的夜晚和博山的幽静,表达出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寻求心灵平安的愿望。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入的思考,辛弃疾在这首诗中展示了他的情感和理念,使人沉浸其中,进一步领悟诗人内心的世界。
-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扬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
-
清·张荫桓2三则·之一(光绪十二年四月3)十三日丙子。晴。博物院长约往游观,金石古物
-
臣闻洪水横流〔2〕,帝思俾〔3〕,旁求四方〔4〕,以招贤俊。昔孝武继统〔5〕,将弘祖业
-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冯延巳《鹊踏枝》冯延巳 冯延巳 谁道闲情抛掷久 ①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 ② 。不辞镜里朱颜瘦 ③ 。河畔青芜堤上柳 ④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
-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
-
凭君说与埋轮使,速寄长松作解嘲。无复青黏和漆叶,枉将钟乳敌仙茅。
-
刘禹锡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大和八年(834)秋,刘禹锡卸苏州刺史任,转汝州刺史。离开苏州时,苏州吏民相送于阊门外。刘禹锡深受感动,写了两首赠别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
-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