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别苏州二首(其二)》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大和八年(834)秋,刘禹锡卸苏州刺史任,转汝州刺史。离开苏州时,苏州吏民相送于阊门外。刘禹锡深受感动,写了两首赠别诗。这是其中的第二首。
首句以“流水”寄托离情,暗用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诗的名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丝毫不着痕迹,但读者不难想见,无论是诗人对苏州人民,还是苏州人民对诗人,都一往情深。惜别之意,犹如绵远悠长的流水,汩汩然无有穷已。“阊门”是苏州西门,为苏州历来送客祖道之所。次句“柳条”一词同样寓有依依惜别之意。古来折柳赠别,均在春天,如梁简文帝折杨柳:“杨柳乱成丝,攀折上春时。”江总折杨柳:“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均是。眼下是在秋风萧瑟之中,但由于热烈的送别场面驱散了秋天的凉意,迎来了春温,因此诗人看到摆动的杨柳,依然产生了春天折柳送别的亲切感。第三句上承“阊门”一词而来,是说阊门这个地方古往今来不知送别了多少人,但在今天,这个平常的送客之地却出现了不平常的热烈场面,因此诗人的心情特别激动。结句“今日自魂销”,就是诗人激动心情的写照。白居易说刘禹锡离开苏州时,“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也许有点夸张,但刘禹锡用千古送客的平常来反衬今日送别的不平常,可见场面确实十分动人。
刘禹锡于大和五年(831)出任苏州刺史时,苏州人民刚遭受一场大水灾。当时“水潦虽退,流庸尚多。”(苏州谢赈赐表)但见“饥寒殒仆,相枕于野。”(苏州之后谢宰相状)刘禹锡采取积极措施,救济灾民,招集流亡,奖励生产,至次年秋收时节,生产有了发展,户口有所增加,以“政最”获朝廷嘉奖,赐金紫。苏州人民十分爱戴他。刘禹锡这首赠别诗所写,当为实情。
-
【原题】:阿育王山有松万株乞亭名于真隐居士榜日松风陆务观作诗因次韵
-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①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②,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③事,长江独自今。 刘长卿:(709?-790?)
-
野有死麕 作者: 刘晓亮 【本书体例】
-
洛京十载别,东林访旧扉。山河不可望,存没意多违。时迁迹尚在,同去独来归。还见窗中鸽,日暮绕庭飞。
-
海上——自传之八郁达夫大暴风雨过后,小波涛的一起一伏,自然要继续些时。民国元年二月十二,满清的末代皇帝宣统下了退位之诏,中国的种族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
《鸽子》 胡适 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 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 看他们三三两两, 回环来往, 夷犹如意—— 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赏析】 《鸽子》是一首参照古代“曲”的样
-
我本江湖一钓舟,意嫌高屋冷飕飕。羡师此室才方丈,一炷清香尽日留。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釭。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天宝十二年进士。早年即有诗名。
-
【题 解】《汉江临眺》是开元末期王维至襄阳时所作。此诗仍然体现了诗人一贯“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