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北风和太阳》全文和鉴赏
——英汉对照伊索寓言(同上)
北风和太阳是伊索寓言中一则反映生活经验的代表作。它通过太阳和北风因手段不同而招致结果相悖的故事,试图说明劝导往往比强迫更为有效这样一个道理。
本则寓言,抓住北风与阳光的特性,写它们较力,选择人作为其自然力的受体,使读者在欣赏中,更主动地调动起生活体验的感性积累,借以激起情绪上的交流与共鸣,从中悟出“劝导好于威迫”的道理。其写作手法与表现的主题高度一致,是伊索寓言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寓言的语言以客观陈述为主,用笔洗练,没有多余的形容词与主观感觉的描写。风,是北风,因而就无需“寒冷”、“彻骨”之类的描写,只写受体——人的行为反应。“风吹愈大”,那走路人就将其外衣(“一口钟”指披风)裹得愈紧。读者自然会补足其凛冽的内涵。写太阳亦然。读者在走路人“将衣服一件一件地脱下”直至下河“洗沐”的文字里,不难感受到阳光的温暖与威力。寓言至此戛然而止,不再对北风和太阳发表任何议论与评说,恰到好处地给读者留出回味的余地。
在人们的生活体验中,北风的凛冽与阳光的温暖,褒谁贬谁是不言而喻的;谁更能被接受,亦不点自明。作者就是利用人们对自然特性的认识积淀,婉转而明确地表达了寓意——为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采取正确的方法与手段。这篇寓言由于在选材、构思、写作手法方面的精到,以及对自然特性把握得准确,常被作为寓言写作、欣赏的范文和自然常识的启蒙教材。
林语堂先生根据伊索寓言的基本情节,也写了一篇太阳与风(见我的话(下))。林作将太阳与风更加“人化”了,使二者轮施威力(先叫路人脱衣,后叫路人穿衣),各得一胜一败;然而,地面上的人却不堪耐受天时乍暖乍寒,而一命呜呼哀哉,成为太阳与风较力的牺牲品。林先生改编的这则寓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当权者斗法而累及下民的画 图,亦有新意。
-
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刘禹锡诗鉴赏 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著称,最末的那位陈后主更甚。他在豪
-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宣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出处】唐李商隐《 贾生 》。 【意思】可惜的是汉文帝移席向前, 与贾谊空谈了半夜,他问的不是国计民 生的大事,只是关心鬼神的事情。可 怜:此作可惜解。虚:
-
天保 作者: 张镛 【本书体例】
-
和贾舍人早朝王维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
-
崔杼既弑庄公而立景公 ① ,杼与庆封相之 ② ,劫诸将军大夫及显士庶人于太宫之坎上 ⑤ ,令:无得不盟者。为坛三仞 ④ ,坎其下 ⑤ ,以甲千列环其内外。盟者皆脱剑而入,维晏子不肯,崔杼许之。有敢不盟
-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蒙胧中
-
【原题】:自是先生标致高,诵诗恍见万人豪。清如金掌双茎露,壮似钱塘八月涛。胸次无尘春拍拍,道腴有味乐陶陶。輶轩刻枣传衡岳,留得芬芳伴楚骚。
-
日暮舟悄悄,烟生水沉沉。何以延宿客?夜酒与秋琴。来客道门子,来自嵩高岑。轩轩举云貌,豁豁开清襟。得意言语断,入玄滋味深。默然相顾哂,心适而忘心。
-
中国人的对付鬼神,凶恶的是奉承,如瘟神和火神之类,老实一点的就要欺侮,例如对于土地或灶君。待遇皇帝也有类似的意思。君民本是同一民族,乱世时“成则为王败则为贼”,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许多个照例做平民;
-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作品赏析【注释】:平山堂位于扬州西北的大明寺侧,乃欧阳修庆历八年(1048)知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