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二兄人蜀赏析》
在古代,人们十分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卢照邻的送二兄入蜀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与其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亲情。
首句“关山客子路”,是向“二兄”说明前方路途遥远、山峦叠嶂、十分艰险,提醒亲人要多加珍重。古时由长安入蜀,必须经过秦岭太白山、青泥岭和大剑山、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剑门关。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曾清晰描绘了蜀道的艰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剑阁有“天梯石栈相钩连”,却仍旧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最后不得不发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的叹息。
卢照邻这首诗没有细致刻绘,而用“关山”二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与兄弟惜别的沉重心情却清晰可见。
次句“花柳帝王城”,是指“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繁华似锦,歌舞升华,一派繁华的景象。
这一句与首句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花柳”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碰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倍显深沉。
三、四句“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是抓取临分手时的瞬间情景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二人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划地细致入微,淋漓尽致。“相顾”二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刻绘了出来,一个“怜”字泻出了二人心中只有亲人间才会存在的滔滔挚爱之情,“无声”二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恸,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
诗人在短短四句诗中能够由远及近地刻划双方的心灵,善于节制感情,平衡抑扬,在前两句的对仗中巧含对比的成份,使全诗感情异常深厚浓烈,跌宕起伏,令人感动。
作为抒写骨肉亲情和送别诗来说,送二兄入蜀或许并非最上乘之作,但却以其简洁质朴的诗风和语言有力地冲击了宫体诗的形式主义藩篱,给初唐诗坛带来了清新之气,也为后来的盛唐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
-
初夏的四月是一个“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季节。田野的麦子在由暖变热的空气中不知不觉变黄了,太阳的热情把麦穗逼得弯下了腰
-
因我疏慵休罢早,遣君安乐岁时多。世间老苦人何限,不放君闲奈我何。
-
草堂归意背烟萝,黄绶垂腰不奈何。因汝华阳求药物,碧松根下茯苓多。
-
作者: 李贤臣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卫风卫风 前面“邶风”、“鄘风”的题解里已经说过,周代的卫国,先是在今河南淇县一带,其后邶地、鄘地一同并入了卫地,即今河南汤阴、
-
光绪三十一年(1905),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专攻西洋绘画和音乐。这首《金缕曲》即写于去国赴日之际,直为“留别祖国”而作,时年二十六岁。
-
红烛清樽久延伫,出门入门天欲曙。星稀月落竟不来,烟柳胧胧鹊飞去。
-
【名句】两相思,两不知 语出南朝宋代鲍照《代春日行》诗。钟情之人,彼此思念,但却不知道对方也在思念自己。两句诗表达彼此钟情的男女羞于向对方表露爱意的微妙心情,诗句简洁而风趣。也可用以形容两地相思而无以
-
不识长杨事北胡,且教红袖醉来扶。狂风烈焰虽千尺,豁得平生俊气无?武牢关吏应相笑,个里年年往复来。若问使君何处去,为言相忆首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