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红了樱桃赏析》
此词作于漂泊旅途,抒思乡思亲之情。
上片写旅途艰辛。起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描写春末夏初的特色鲜明的景物,暗示季节变化,流光抛人。“送春归,客尚蓬飘”两句承上转折,感慨春归人未归。“昨宵谷水,今夜兰皋”具体落实“蓬飘”二字,“昨宵”、“今夜”在时间上连续,“谷水”、“兰皋”在地点上变换,时间的连续与地点上的变换,正见出词人漂泊旅途的辗转流离,居无定所。“奈”字领起,“云溶溶、风淡淡、雨潇潇”三组叠字排句,蝉联而下,慨叹阴晴不定,风雨萧瑟的天气,更增添旅途漂泊的困顿艰辛。
下片抒旅途乡思。“银字”二句,是关于往昔的回忆也是关于未来的想像,风中飘蓬般流徙的词人,对焚香调笙的恬适家居生活,有着起乎寻常的强烈心理期待。他知道,这种期待也是家人共有的。“料芳悰,乍整还调。”即以客代主,透过一层,想像家人盼归乍喜的复杂心情。这样翻来覆去的想着,心中的离愁别恨越酿越浓,越来越多了,水上漂泊的词人,准备把这满腹的“春恨”、一股脑儿“都付春潮”,借一江春水把“春恨”冲淡、流走,这是无奈之际触景生情的消解办法。结句连用三个水上地名,回应上片的“客尚蓬飘”,形象地展示词人的不停漂泊和归心似箭。女性化的地名,也透漏了思乡的词人某种特定的心理诉求。
这首词和一剪梅·舟过吴江中所写的内容基本相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银字笙调、心字香烧”、“秋娘渡、泰娘桥”等,都是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句子意象,拿到这里再次使用,但表现效果似有不同,尤其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两句,用为一剪梅·舟过吴江的结句,是整首词情的凝聚,给人的印象饱满而鲜明;放在这首行香子起句的位置上,感觉并不特别醒目。可见名句一旦和原作的剥离,艺术魅力也会稍打折扣。这就像北宋晏殊浣溪沙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情况一样,“无可奈何”两句,也曾初晏殊再次用为七律示张寺丞王校勘的腹联,在原作本中是“音调谐婉,情致缠绵”的千古名句,写入七律初认为“气格纤弱”,并不见佳(张宗橚词林纪事)
-
东城移疾久离居,安得疑蛇意尽袪。诸老何为谗贾谊,君王犹未识相知。浮沉俗喜随时态,磊落材多与世疏。谁谓文章金马客,翻同憔悴楚三闾。
-
《梅花·梅花诗》咏梅花诗鉴赏 庾信常年腊月半
-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内容】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
王恽:字仲谋,号秋涧,曾从师元好问。其词超逸有致。 小桃红·平湖乐二首 王恽 采莲人语隔秋烟,波静如横练。 入手风光莫流转,共留连,画船一笑春风面。 江山信美,
-
《小儿嬉戏时,鞭笞婢女,杀害虫蚁,最当切戒,恐长成恶习.》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
《小儿嬉戏时,鞭笞婢女,杀害虫蚁,最当切戒,恐长成恶习。》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清·申居郧 《西岩赘语》,迁善
-
宋词典故·鳏鱼 【出典】 唐·李商隐《李夫人三首》其三:“清澄有余幽素香,鳏鱼渴凤真珠房。不知瘦骨类冰井,更许夜帘通晓霜。”清·冯浩笺注:“‘鳏鱼渴凤’,明呈悼亡。”(见《玉谿生诗集笺注》卷二)宋·陆
-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① 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②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 ③ 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④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 ⑤ 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⑥ 【注释】 ①樛(jiu 纠)木;《毛传》:“
-
二月,杏花娉婷,素洁清美。本是邻家小妹气质,但在好事文人笔下,却成风流象征。后世之人又“众口铄金”,一枝红杏出墙来——生生毁损了杏
-
千余年前的焦山北面,可能没有滩涂,而且没有上山登高的百十步台阶。“石壁望松寥”是实景。“宛然在碧霄”,是半实半虚的描述。山虽然矮小,但由于耸立在长江上,看起来也变高了。“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显示了丰富的想象力。彩,一作“采”。“驾
-
年方伯玉早,恨比四愁多。会待休车骑,相随出罻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