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让人感到这是一首以诗代信的诗。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
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
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
白居易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杨柳枝原是乐府古曲,《乐府诗集》收有大量的南北朝至唐的《折杨柳》和《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歌》等诗歌,白居易和刘禹锡据此创作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品赏析这首诗歌相传是唐代诗人骆宾王少年时期的作品,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鹅儿戏水图,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有动态,如在眼前,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
世间桃源 我那时候没有忧愁,也许因为我还不懂事,还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但也许是田野的风,把一切不该我们承担的东西都吹走了。如果说我
-
【3038】民国北京城(董玥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30 7万字,2014年10月第1版,46元)△本书分三部分:规划北京;经历北京;书写北
-
[清] 姚 鼐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 ② 。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 ③ 。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④ 。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 积雨始霁,溪上大声 然 ⑤ ,十
-
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宋祁二十四岁,与其兄宋庠以布衣游学安州(治所在今湖北安陆),投献诗文于知州夏竦,以求引荐。席间各赋“落花”诗,夏竦以为宋祁很有才,必中甲科。宋祁亦因此在宋初文坛崭露头角。足见此诗非一般惜花伤春之作。清代沈德
-
平生经德几人知,莫忘当年两字师。绝代本无空谷叹,逢人且觅镇山诗。千章古木阴浓处,万卷藏书读尽时。却把一杯堂上笑,世间多少噉名儿。
-
张昭传张昭传 【题解】 张昭(156—236),字子布,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汉末年,张昭为避战乱而南渡至扬州。孙策创业时,任
-
有度第六 【题解】 “有度”指治理国家要有法度。有法度就是以法治国,法度是治国的要领。因为文中作者将君与国两个概念混一使用,所
-
法国新小说派*作家米歇·比托尔*的关于时间精妙组合的试验性名作。发表于1960年。 比托尔认为一切空间都是其他一系列空间的辐辏点,任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