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杨柳枝词八首(其三)》诗词原文、赏析、解读
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杨柳枝原是乐府古曲,乐府诗集收有大量的南北朝至唐的折杨柳和折杨柳歌辞、折杨柳歌等诗歌,白居易和刘禹锡据此创作出新的歌词和曲调,即白、刘所说的“新翻杨柳枝”。这种新词实际上是富有民歌色彩的七言绝句,创作时间大约为大和末年于洛阳。
本篇是白氏杨柳枝词八首之一,作者于词中着力描写杨柳的动人形象。词第一句写杨柳的容貌体态。诗经·采薇曾用“依依”两字来形容杨柳的轻柔飘动,此词不满足于此,作者于一句中连用三个形容词“依依”、“袅袅”、“青青”,细绘杨柳的柔软、细长和青绿。词这样写,当然把杨柳的外形纤细无遗地描绘出来了,给人的印象自然更为具体,但也惟其如此而形近呆板,它没有能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
第二句是写杨柳的神情。本来是春风吹拂杨柳,抚摩杨柳,勾引杨柳,但作者却偏要说杨柳勾引春风,挑逗春风。杨柳成了主动,成为情种,杨柳全身荡漾着无限风情。这样杨柳一下子被写活了。这一笔具有独创意义。在中国文学史上写杨柳的诗词不乏其篇,人们也多知道写杨柳离不开春风,但是在他们笔下的杨柳却始终是被动的,是接受春风的邀引而起舞的,只有白氏,才反其道而行之。此词这一传情之笔,使前一句过多的写实得到缓解、平衡和补救。
“无限情”三字实际上也贯穿三、四两句。“白雪”是形容柳絮,“扑地”,就是满地,是说无数的柳絮铺满地面。因为杨柳多情,因此她无私地、静悄悄地吐出银丝装饰大地。
最后一句亦奇。作者把柳枝的柔弱喻之曰“丝”,状之曰“不胜莺”,使词平添了许多情趣。尤其是“不胜莺”三字,人们闭目遐思,仿佛可看到莺拽柳枝,欲上不能,欲飞不得,拍翅急叫的逗人景象,这是作者的又一创造。
-
古代诗文名篇之国语·《周语》上《邵公谏弭谤》原文、鉴赏和解读
散文·历史散文·国语·《周语》上《邵公谏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邵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邵
-
关键词:杨勤良1976年春天,高中一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们学校来了两位参加过战争的工人师傅杨振银、邹练成。他俩都是原福州军区炮兵第64师
-
学 问他有一个十分安稳的名字,叫好和。是好和,不是百年好合的“好合”。但“和”与“合”同音,听起来实在、喜庆。他叫好和,但朋友们都
-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 孟元老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渐次长立,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
-
乡关交复亲,把酒且逡巡。共上青云路,相看白发人。有为须报国,无事即颐神。故素几云在,风音莫厌频。
-
王建 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这是专门写给四川名妓薛涛的一首诗。薛涛(约768—约832),字弘度,长安人。父亲到四川做官,她随父去川;父病死,因家贫,沦为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西江月·重九 苏轼 点点楼头细雨, 重重江外平湖。 当年戏马会东徐, 今日凄凉南浦。 莫恨黄花未吐, 且教红粉相扶。 酒阑不必看茱萸,
-
醍醐: 纯酥油。灌: 浇。顶: 头顶。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彻悟。 古印度把“醍醐”作为牛乳“五味”之首,《涅槃经》记有:“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
-
(宋)苏轼 芙蓉仙人旧游处①,苍藤翠壁初无路。 戏将桃核裹黄泥, 石间散掷如风雨。 坐令空山出锦绣, 倚天照海花无数②。 花间石室可容车, 流苏宝盖窥灵宇③。何年霹雳起神物, 玉棺飞出王乔墓④。 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