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诗词名句 > 古诗名句

《白燕赏析》

作者:song来源:互联网更新时间: 阅读:0

 《白燕赏析》

  此诗首联用刘禹锡诗句触题,总赞一笔,并就其所沉积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化丰富了内涵;中间颔、颈两联着重写燕体之白,以柳絮、梨花等洁白的景色,造成典型意境,衬托白燕;尾联转过笔势,忽作充分拟人化的奇想,希望白燕洁身自重,尤见诗人殷殷之情。全诗写形传神而形神兼具,用典自然而贴切,且语言秀丽流畅,构思巧妙,确为咏物之佳作。

  首联作者已开始就用了一个有名的“燕”的典故。“故国飘零事已非,旧时玉谢见应稀”,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说江山如故,人物已非。借王谢旧事点明所咏为燕,再用“见应稀”三字进一步点出“白燕”这个题目。

  接着,诗人展开想象,极写白燕之白。“明月汉水初无影,雪满梁园尚未归。”诗人用汉代梁孝王与文士梁园赋雪故事,但不是写雪,而是以雪比燕之白,故云“未归”。

  人们写燕子,总离不了写它“度帘幕中间”还相雕梁藻井”,袁凯避开了这类俗套,别出心裁地专为白燕设计了活动的新天地“柳絮池塘香入梦,梨花院落冷侵衣。”诗人人以柳絮、梨花等洁白的景色,造成典型意境,衬托白燕,唤起人们的联想,字面上无一“燕”字,而白燕自然从景中浮现。“柳絮池塘”“梨花庭院”二句,化用晏殊寓意:“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诗句,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似乎是两幅画屏,令人感觉到画面一角有玉剪飞舞的燕影。

  最后尾联作者用空灵蕴藉的笔法,为白燕传神写照写出了白燕特有的精神气质,诗人把白燕想象成无比的纯洁、灵巧美丽,在他的笔下,像是冰清玉洁的姑射仙子的化身了。所以诗人于诗的末尾倾注了无限珍爱、怜惜的感情,叮咛白燕:“赵家姐妹多相妒,莫向昭阳殿里飞。”最后用赵飞燕这位汉宫美人的名字,关合题面的“燕”字,也颇有妙趣。

  而时太初的白燕诗则没有把白燕的体态风神写足,“珠帘十二中间卷”,是燕子共有的习性,非特白燕。又如“玉剪一双高下飞”,以“玉剪”比喻白燕也太实了,而没有传白燕之神。袁凯就聪明了,全篇都紧扣白燕来写,驰骋想象,避实就虚用类似国画家写意的手法,构造意境来烘托白燕特有的风采,脱略形骸,传其神韵,确要比时太初高出一筹了。

猜你喜欢
  •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出处】唐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译文八月秋水盛涨,远远望去,洞庭湖水天 相接,联成一片,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诗句概括出洞庭湖的雄浑浩 淼、波澜壮阔、一望

  • 辛弃疾《卜算子 为人赋荷花》全诗鉴赏

    红粉靓梳妆,翠盖低风雨。占断人间六月凉,期月鸳鸯浦。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只为风流有许愁,更衬佳人步。

  • 《汉魏六朝散文·阮籍·大人先生传(节选)》原文鉴赏

    《汉魏六朝散文·阮籍·大人先生传(节选)》原文鉴赏

  • “巴奴日的羊群”的意思,出处,故事

    典出法国作家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 巴奴日是《巨人传》中的人物,是一个精于算计、阴险狡诈的人。 巴奴日在乘船渡海寻找神瓶的过程中,与圣东日的贩羊商丹德诺的船相遇。丹德诺骂巴奴日是戴绿头巾的人。巴

  • 《船下夔州郭宿雨湿不得上岸别王十二判官赏析》

    这首诗从入夜写到天明开船,层次分明,景物描写亦精当生动,结尾用“觉汝贤”三字即写尽对王十二判官的无限留恋之情,寓意高远,含蓄隽永。   首联写石濑,写月色,写得是那样明秀。用“娟娟”二字,便把映照在山石间湍急水流上的月色的明净的美,全点

  • 辛弃疾《和傅岩叟梅花二首》全诗鉴赏

    灵均恨不与同时,欲把幽香赠一枝。堪入离骚文字不,当年何事未相知。 作品赏析⑤“灵均”二句:恨不与屈原生于同时,否则,将赠献梅花一枝,以表仰慕之意。灵均: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幽香:指梅花,

  • 古代诗文名篇之词·刘克庄词《贺新郎》原文、鉴赏和解读

    词·刘克庄词《贺新郎》 送陈真州子华 北望神州路,试平章、这场公事,怎生分付? 记得太行山百万,曾入宗爷驾驭。今把作握蛇骑虎。君去京东豪杰喜,想投戈下拜真吾父。谈笑里,定齐鲁。两河萧瑟惟狐兔,问当年、

  • 月迹 贾平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

  • 徐元杰《湖上》原文、赏析、作者表达什么思想情感?

    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徐元杰(1194—1245),字伯仁,号梅野,信州上饶(今江

  • 吴昜《满江红·和王昭仪》内忧外患,寄寓兴亡词作鉴赏

    作者处在内忧外患、朝代更替的年代,致力于抗清复明之大业,但终因大势已去,难遂其愿。这一经历,使得他的诗词之作多反映社会现实,寄寓兴亡之感。

相关栏目:
  • 古诗名句
  • 情诗名句
  • 咏花名句
  • 名言警句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文化杂谈 | 经典文摘 | 情诗名句 | 古诗名句 | 标签聚合

    本站资源均收集整理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侵犯您权利的资源,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及时撤销相应资源,邮箱1687462752@qq.com

    Copyright © 2012-2022 开心文学网 版权所有 皖ICP备202200797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