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蓟北门行赏析》
由于诗中所表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感受,而是对蓟外边塞战争的总体概括。因此一开头就说,站在蓟门北望,每次战役都令人伤情。秦汉以来,关山、陇水、明月,就是无数次战争的见证。诗人的视野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由眼前的关山月联想到汉时的关山月,由流向秦朝所见的城垣的陇头水想到了自古及今无数人的呜咽声。“关山”二句不仅对得极为工整,且包含了巨大的历史内涵。
“笳寒”二句写北地苦寒。“笳”即“葭”。天寒草枯,葭芦变脆,弓弦冻硬,在寒风中发出颤音,皆是对北地生活体验入微的景物描写。而“笳”于“弓”相对,又在字面上造成胡笳声寒的印象,更增添了边关战争不息的凄凉气氛。
“梅林”二句写领兵打仗的将帅,均用于魏有关的典故。魏文帝曹操曾用望梅止渴的法子暂时解决行军缺水的困难。北魏至北周武将多为复姓。北魏统一前,鲜卑族原本聚居代北。统一之后,代北之人迁居河南,皆定为复姓。又隋书.经籍志兵法有黄帝复姓符二卷。;所以“复姓可防兵”的说法,恰好将典故和魏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起来,并以秦城汉月的历史回顾转至眼前的战事。“将军”二句直承“复姓”句而来,写将军都尉们早上出去挑战,晚上回来巡营。“朝”、“夜”相对,与末二句连续,可以看出其中所含的讽意:他们每天忙于战事,胜利后自可勒功燕然,扬名后世。反正燕然山还有的是石头,不知还有刻上多少人的名字才算够?后汉书“窦宪为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破之,遂登燕然山,刻山勒石,纪汉威德。”结尾冷然一问,含蓄地指出:自秦汉至北朝,战争不息的重要根源,在于统治者为自己树立威德,将军们追求功名不朽。;而全诗对征战辛苦之意,以及战将勇悍之状的描写,也因而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高度。
这首诗利用出自蓟北门行这一乐府古题的基本内容,巧妙地借助典故和边塞风物的描写,对秦汉至魏周北方战争无休无止的状况作了历史性的回顾,委婉地批评了热衷战争的军中将帅,因而能以较高的艺术概括力胜过南北朝众多的同类之作。
-
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 [2] 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3] (《诸葛亮集》、《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三国志》、《诸葛孔明全集》) 校注 [1]乔:字伯松
-
春分的早上,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儿子家的窗外依然春寒料峭,窗内的我喝着牛奶煮麦片粥却浑身温暖如夏。儿子站在吧台后说:“爸爸,你来到‘蒙
-
(印度)泰戈尔 〔梗概〕苏巴的儿子名叫苏希,可是人常常和自己的名字不相符合:苏巴(意为强壮有力)很瘦弱,而苏希(意为文雅有礼)也不是一个文雅有礼的孩子。 苏希这孩子非常调皮捣蛋,他常常搞得整个街坊不得
-
为二妇故丧其两目喻 【原文】 昔有一人,聘取二妇。若近其一,为一所嗔。不能裁断[1],便在二妇中间,正身仰卧。值天大雨,屋舍淋漏
-
【注释】 选自宋·周敦颐《爱莲说》。 花之富贵者:牡丹花开得艳丽超群,显得华贵,故如此说。 花之君子者:因莲有“出淤泥而不染”等品格,故说它是花中君子。 【赏析】 周敦颐的《爱莲说》,是一篇经世不衰的
-
作者: 顾志华 《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共二十一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处】唐李商隐《 无题 》。 【意思】春蚕直到死才把丝吐尽,蜡 烛烧成灰泪才流干。蜡炬:蜡烛。泪: 指烧化的蜡。 用春蚕吐丝、蜡烛燃烧形容自已追求和思恋深切
-
念奴娇和徐尉游口湖 【宋】范成大 湖山如画,系孤篷柳岸,莫惊鱼鸟。料峭春寒花未遍,先共疏梅索笑。一梦三年,松风依旧,萝月何曾老。邻家相问,这回真个归到。 绿鬓新点吴霜,尊前强健,
-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
浔阳白司马,夜送孟功曹。江暗管弦急,楼明灯火高。湖波翻似箭,霜草杀如刀。且莫开征棹,阴风正怒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