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雁吟赏析》
人雁吟题下原有三字“悯饥也”是诗小序。这种标题办法唐人新乐府也普遍采用过,如白居易新乐府的杜陵叟“伤农夫之困也”。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陕西的鄜州、凤翔、岐山皆大旱,出现了人食人的现象,诗约作于此时。其写作目的,主要是反映严酷的社会现实,本来应着力写饥民。然而诗人别出心裁,诗中人雁同咏,而且以咏雁为主,这就特别耐人寻味。
读首句给人的印象还像是起兴:“雁啄啄,飞搏搏。”雁儿到处啄食,飞来飞去。一派饿相,很像是饥民在尽力谋生。再往下读,原来雁
在诗中还扮演了一个角色,即饥民捕食的对象。“虞人”本指古代猎官,专管山泽园囿,此借指捕鸟的饥民。他们到处设置网罗,并准备“矰缴”(弋射工具),窥伺大雁,以雁肉充饥。于是诗人以悲悯的口气对雁说道:“人饥处处规尔肉,岂知雁饥肉更薄。”饥荒使人变得冷酷残忍,捕杀大雁竟成普遍现象,谁知饥年之雁也无肉可食呢。城中雁肉卖不起价,而米价飞涨,杀雁者换回的米仅供煮粥养活妻儿,而粥也不敢喝饱,捕雁者只有更努力地去射雁,于是雁群便有绝种灭族的灾难临头了。“城中卖雁不值钱”四句的关心似乎仍在大雁命运,而饥民谋生的不择手段,却表现得更加含蓄有力。
于是诗人转而又为饥民着想,说食雁之事还算不上骇人听闻,“不闻关中易子食,空里无人骨生棘。”“易子而食”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八年:“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里”系基层居民单位,“空里无人”即人民成村成里地死去,骨生荆棘。此二句所写情景令人毛骨悚然。最后诗人安慰大雁说:“县官赈济文字来,汝尚可生当自力。”听说县官已发了救济灾民的告示,看来饥民杀雁的行为很快会中止,所以请它们不要绝望,好自为之。且不说赈济一事对“空里无人”的地区没有任何意义,就是对挣扎在死亡线上的饥民,看到的还只是“赈济文字”,何时兑现?如何兑现?都是一些问题。诗写到此便意味深长地结束了。读者感到的不是欣慰,而是彻骨的悲凉。
诗人“悯饥”,而诗中着力只在写悯饥雁,似乎对饥民的命运已不敢抱任何希望,而字里行间,无处不是悲天悯人之意。作者虽没有也不可能揭示造成饥荒的社会原因,但诗的本身,却能启发读者深思。
-
日出东篱黄雀惊,雪销春动草芽生。土坡平慢陂田阔,横载童儿带犊行。
-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出处】唐白居易《 长恨歌 》 【意思】杨贵妃回头转眼一笑,便生 出百种媚态,皇宫里面所有的妃嫔与她 相比都黯然失色。回眸(mu):回头转 眼看。六宫:妃嫔们
-
风雨何年别,留真向此邦。至今遗恨在,巧过不成双。
-
谷雨时节自然多雨,校园里那个新建荷池的水显得有些浑浊。突然间,窗外传来“咕呱呱、咕呱呱”一阵蛙声。因为正是上课时,校园里一片宁静,
-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2)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6)衣带渐宽终不悔,(7)为伊消得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七年级人教版古诗词大全课件,内容包括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课文,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古诗,要新版的,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后古诗词及课内的古诗词。注:有的省份是小学五年,初中四年,而有的省份则是小学六年,初中三年,本页面仅以初中三年年进行中学古诗归纳。且各省教材有所不同,仅以“人教
-
刘绍棠 一 西苑大学的西苑湖畔,是起伏的暗黄色的土山,土山上的针叶松林在夏风里像山涧流水似的沙啦啦响。从山头到山坡,满是洋槐丛和玫瑰丛。山腰间还夹杂着几根桑树和丁香树,被太阳晒得发散着苦涩的气味。山顶
-
孤云出岫岂求伴,锡杖凌空自要飞。为问庭松尚西指,不知老壮几年归。 作品赏析原题:合浦愈上人以诗名岭外将访道南岳留诗壁上云闲伴孤云自在飞东坡居士过其精舍戏和其韵
-
【出典】 《三国志》卷十《魏书·荀彧传》:“建安元年……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侍中,守尚书令。” 【释义】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东汉末,官至尚书令,因称荀令。后世常用
-
【3911】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韩昇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 1万字,2017年6月第1版,39元)△共六部分:①古代家族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