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黄河即事赏析》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黄河白茅堤、金堤(今河南兰考东北)溢决,沿河州郡水旱瘟疫成灾。至正九年(1349)诏修黄河金堤。
这首诗作于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丞相脱脱与贾鲁治理黄河时。诗中用贫富对比的手法,对人民所受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治理黄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从“晨发大河上”至“夜有盗贼忧”十二句,写作者早发黄河看到的农家景色,和由此引起的悯农之情,是全诗的舒缓的引入。东方霞光照亮河上,两岸烟雾渐散,次第出现了村落,羊牛,鸡犬之声……这似乎是古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图画。然而诗人是了解民情的,所以他无法赞叹“真是农家乐啊”。紧接着倒写出了田舍忧:“尝新未及试,官租急征求。两河水平堤,夜有盗贼忧。”租税、水患、盗贼……农家苦得什么似的,哪还有田园乐呢?
从“长安里中儿”到“玉人坐更筹”八句,诗人暂时撇开民情不表,转写都市富贵子弟骄奢淫逸的生活,是全诗的反衬之笔。这里以“长安”代指豪华都市。诗中长安少年实指当时蒙古贵族子弟。“五花马”“千金裘”“斗鸡五坊市”等,都从唐诗借字面,其目的不外稍隐其批判现实的锋芒而已。这帮纨绔子弟,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围绕着他们的是名马、美酒、玉人……他们能体察人民的疾苦吗?
从“岂知农家子”到“驱之长河流”十四句,诗人着重写当时民间疾苦,尤其是两河人民的疾苦。又分两层,前八句是写一般农民的疾苦,以“岂知”领起,文气紧接上段,形成鲜明对照:富家子弟是“朝驰五花马,暮脱千金裘”;他们则是“裋褐常不完,粝食常不周”。富家子弟拥尽美女,从不识愁;他们则只能与“丑妇”织作,共输国课。富家子弟成日斗鸡酣歌,他们则天天力穑望成。后六句则专写黄河流域人民遭受的徭役之苦,因为水患缘故,他们被官家征集筑防,受到非人待遇(“驱夫如驱囚”),荒废了农业生产,还不免于饥饿。饿得半死,还要浚河筑堤。“去年”云云,元史·顺帝纪:“(九年)三月丁酉,坝河浅涩,以军士、民夫各一万浚之。……五月,诏修黄河金堤。”诗中叙述的便是此事。
最后六句是诗人的感慨和自叙作诗目的。“河源天上来,趋下性所由”,系针对丞相脱脱设想开凿新河道,诗人怀疑违背了流水的自然趋势。他希望能吸取古人治黄的经验,并用“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话委婉地批评当事者,不赞成劳民伤财。他自叙作歌目的是希望民情得以上闻。歌罢他并不能轻松,久久地沉浸在忧思之中,但觉悲风振响林木,头皮一阵阵发冷。“凄风振枯槁,短发凉飕飕”二句,凸现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自我形象。顺便说,诗写成的次年(1351),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发沿河州郡近二十万人开凿新河道通淮,直接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
(即红巾军起义)。这首五古是现实主义的诗作,它上承国风、汉乐府的传统,真实地
描绘当时的民情,为的是“明乎得失之迹,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吟咏情性,以风其上”(毛诗序),就其“辞质而径”“言直而切”“事核而实”而言,又与唐人新乐府毫无二致。
-
【原题】:晨日湖{左氵右父}至青日有数老父携筐筥拜道旁问之则山居之民绍定中尝以摘山为香兰寨兵所扰予时将指淮东为直之适见驺从闻予之姓曰是姓稀必吾官也以新茗为贽予笑遣去遮道不已因感其意却而谢之有赋
-
辞赋和古代神话·辞赋·九章《哀郢》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晁吾以行。发郢都而去闾兮,荒忽其焉极。楫齐扬以容与兮
-
注解:王蒙出生于1年1月,他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北,1年1月入党,1年1月参加工作。1年,王蒙凭借作品《这边风景》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年,王蒙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
科幻作品人文主题现实触及——谈赵华童话《大漠寻星人》◎王佐红2011年初,我在阳光出版社一编辑室任职时,与宁夏儿童文学作家赵华先生
-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君知此处花何似,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
-
次韵景云苍梧往复杂诗六首其一崖收矮日寂淡(1),江带翠烟轻浮(2)。来往扁舟闲转,悦城古木槎头(3)。其二白日村前
-
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
春到长门春草青,红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作品赏析【注释】:这首词闲适淡雅,表惜春之情,为作者早期作
-
韩愈诗《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
-
这年头,指导组、督办组越来越多了,老刘没想到自己退休之后被一个权威单位返聘,还能继续当官,而且还当上了一个指导组的组长。县里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