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柳赏析》
这首咏柳诗,全从所咏的对象着笔,确切地说:咏的是春柳。全诗八句写了柳,也点染上春天的色彩。
开头两句:“东君于此最钟情,妆点村村入画屏。”东君,也就是人们乐于歌颂的春之神,他对于杨柳是最钟情的。只要春天的脚步来到了人间,陌头的杨柳,就首先呈现出金黄的颜色,渐渐地由鹅黄成为嫩绿。溪边村边,到处都是一样。它们把村村社社,妆点在绿色的画屏中间。有了杨柳,人们更觉得春天的婀娜多姿;看到柳枝,人们就意识到他们又回到了风光旖旎的阳春的怀抱。的确,此时人们充满着青春的喜悦,仿佛生活在画图之间。这两句是总写。
接着三四两句从细处着笔,写柳眉和柳眼:“向我无言眉自展,与人非故眼犹青。”人们习惯地把柳叶和翠眉相比,一到芳春季节,千万丝杨柳一起吐翠舒眉,含情展黛,尽管她们相对无言,却饶有动人的韵致。人们如果仔细观察一下,只要柳条上露出点点的生机,那最先苏醒的,便是青青的柳眼。杨柳是多情的,尽管不是故交,她也还是以青眼相待,从来不用冷眼白眼看人,经常保持温柔的心性。“青眼”是用阮籍能用青白眼的典故。作者在第三句,用“向我”这个词组领句,第四句却用了“与人”,这都是从主观方面去观察的,其实只要互换一下,句意还是一样的。即:“向我”可以改成“对客”,“与人”可以改成“与余”,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法。第五六句写柳丝和柳絮:“萦牵别恨丝千尺,断送春光絮一亭。”古人重视离别之情,往往在分手的当儿,折柳赠送行人,借柳条垂丝之长,萦牵离愁别绪,以示永不相忘。在春天将去的时候,柳老花飞,漫空飞絮,这纷飞的柳絮,仿佛送尽了春光,也恋恋不舍地送着行人在话别的长亭飞舞。“萦牵”、“断送”两个词都非常传神。
结尾两句写柳荫:“叶底黄鹂音更好,隔溪烟雨醉时听。”暮春时节,杨柳绿已成荫,这时候人们可以“载酒听鹂”,“叶底黄鹂三两声”,这呖呖的声音,娇柔婉转,人们喝点酒,坐在柳荫下面,听着黄莺歌唱,陶醉在明媚的风光之中,也算得上是“赏心乐事”了。要是在吃醉的时候,隔着溪流,在烟雨迷蒙中听上一番,那么“细雨润莺声”,莺儿的歌喉,该更加清脆而圆润了。
-
平生嗜酒不为味,聊欲醉中遗万事。 酒醒客散独凄然,枕上屡挥忧国泪。 君如高、光那可负?东都儿童作胡语。 常时念此气生瘿,况送公归觐明主? 皇天震怒贼得长? 三年胡星失光芒。 旄头下扫在旦暮,嗟此大议知
-
南山之幽,云冥冥兮。孰居此者?帝侧之神君。君胡为兮山之幽,顾宫殿兮久淹留。又曷为一朝去此而不顾兮,悲此空山之人也。来不可得而知兮,去固不可得而讯也。君之来兮天门空,从千骑兮驾飞龙。隶辰星兮役太岁,俨画
-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军事上受降的同时,也开始了对收复区敌伪资产的接收,国民政府于1945年8月制定了《行政院各部会署局派遣收复区接收人员办法》,共四条: 一、行政院各部会署局为办理接收收复区直属各机关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墓碑·《王洛宾墓碑碑文》(王超海)
-
《辍耕录》 《辍耕录》30卷,元陶宗仪撰。陶宗仪,字九成,浙江黄岩人。元末投考进士未中,即弃去不为,而究心于文史之学,隐居松江乡村,从事著述,作品甚多。《辍耕录》撰于元末,卷首有至正二十六年(1366
-
《牧誓》是《尚书·周书·克己》中的一篇名篇。下面是对《牧誓》的原文、注释、鉴赏和解析。 原文: 「抑亦先民有言曰:『克己复礼为仁』,其为人也,众恶之;其为人也,众好之。修己以敬,其在人也;修己以安,其在人也。以修己而近人之道,可谓仁矣。」 注释: 「抑亦先民有言曰:『克己复礼为仁』,其为人也,众恶之;其为人也,众好之。」 解释:古代先民有一句谚语说:“克己并遵循礼仪可以称之为仁”,在人们
-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① 。(《老子·二十》) 【注释】 ①畏:畏惧,害怕。 【译文】 大家都畏惧的,我也不能不有所畏惧。 【感悟】 人要有所敬畏。什么都不怕的人,就太可怕、也太危险了。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全解一点通300,内容包括古诗大全300首,古诗大全300首4句,小学古诗词全解一点通第89页一103页是什么古诗。1.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2.北朝民歌《敕勒歌》:敕勒川,
-
作品:《颜氏家训》 简介《颜氏家训》,颜之推
-
【原题】:已尝早稻晚禾得雨亦骤长出城按行阡陌历诸寺而还成七言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