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夜坐赏析》
诗题为山中夜坐,山中景色。已属清幽,加之时当夜晚,蒲团静坐,气氛更为恬静淡泊,定下了诗的基调。
开头两句写山中景色。悠悠,状天地的寥廓,景象开阔深远。献,奉献,这里将草木拟人化,即在浩瀚的宇宙中,草木都有了知觉,竞相呈现各种奇形怪状的姿态。这句隐喻宋亡后世态翻覆,种种怪事不堪入目。
后两句承“奇怪”而来,由写景转而写心境。在草木争奇斗怪的热闹场合中插入“蒲团”,本来是不协调的。加之是“投老”,坐一辈子,直到生命终结,不能不使人为之叹惋。但面对社会现实而富于正义感的诗人,既不能力挽狂澜,又不甘心依附元朝,除终老蒲团外别无他途。“自在”而冠以“大”,似乎诗人对这种归隐生活,是十分喜爱和赞赏的。
据李有古杭杂记记载,文及翁及第后,与同科进士游览西湖,即席赋贺新郎一首。词中说:“余生自负澄清志。”又说:“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可见文及翁本来是一个胸有大志、一心图谋恢复的有为之士,从他对林处士的讥诮,也可看出他对那些自命风雅、不问国事的所谓“高人隐士”是如何深恶痛绝了。这样一位血性男儿,要在寂静的山林里孤坐蒲团以了残生,这里头当蕴含多少难言的隐痛。平和的外表下深藏着的,是亡国的哀痛和愤激,外表越是恬淡和闲适,内心的痛苦也就越是深切和沉重。应该说,这种“自在”的归隐生活,是作为社会的对立面而存在的,是对现实的抗争。
南宋末年的词人刘辰翁有一首柳梢青词,其中写道:“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在清冷的山中夜晚,青灯独坐,念念不能忘情的,仍然是旧君故国,前朝父老。文及翁和刘辰翁的身世和心境,完全相通。
-
苏轼 轼顿首再拜鲁直教授长官足下: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莘老言:“此人、人知之者尚少、子可为称扬其名。”轼笑曰:“此人如精金美玉,不即人而人即之,将逃名而不可得,何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含竹古诗词,内容包括写出古诗词中含竹的诗句,带竹的诗句,带有“竹”的古诗词。关于竹的古诗《新竹》宋·杨万里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半脱锦衣犹半着,箨龙未信怯春寒。2、《竹》梁·刘孝先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
-
张复亨,字刚父,湖州乌程人,为作者同乡好友。本篇次刚父之韵而作。诗题为“即事”,实际上只是深夜闻笛而兴起的兴亡之感,并没有详密的叙事成分。闻笛伤心,可以算即事抒情之作。诗歌所步拟的刚父之韵,也就是杜牧《泊秦淮》一诗用韵,全诗内容、情调,也与杜诗相关。所不同的是,杜牧生活在唐朝国运衰颓、已有亡国征兆的
-
这是一首惜春之词,感叹春光逝去得太快,而且留它不住,故而怨它薄情。词中女子的心思很细腻,她的想法也很独特。春天过去,她就觉得“年光无味”了,如何破除怅惘之情?她想到,自己筝弦技艺还没有学成练就,一时还派不上用场;又想到,在如此百无聊赖的
-
《海棠·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温庭筠春风用意匀
-
元戏剧《王仲文》鉴赏 《救孝子》也叫《不认尸
-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②。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③,彩晕扶桑暾④。中有至人谈寂灭⑤,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⑥。蛮
-
《淮南子》 散文著作名。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现只流传内二十一篇。关于此书内容,东汉高诱《淮南子
-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注释】 牧:本意为牧养牲畜,引申为统治或管理民众。牧民:治理人民,统治人民。四时
-
九派绕孤城,城高生远思。人烟半在船,野水多于地。穿霞日脚直,驱雁风头利。去国来几时,江上秋三至。夫君亦沦落,此地同飘寄。悯默向隅心,摧颓触笼翅。且谋眼前计,莫问胸中事。浔阳酒甚浓,相劝时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