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纪事赏析》
清和景明,诗人杖策出户,偶遇老农,言之欷歔,慨叹而返。这是一首叙事诗。全诗按所见所闻所感顺序,分三大段。前四联写所见,以景物变迁初步凸现“感时”主题。史载文宗朝灾荒连年,仅至顺元年放赈,饥民达百万户以上。水旱、战乱,到处一片残破凋敝的景象。诗人以行路所见,选用四个形象来说明“风物异郊原”的惨景。第三联说树林不见了,只看到一片漠漠黄土;寺观破败不堪,只留下断井颓垣。以寻常物的遭劫,说明一般社会阶层的残破。平陆颓垣而阒无人迹,是跑光了、死光了抑或是拉光了,都说不清。这里的诗人,压抑、怅惘、迷茫、悲哀与之俱来,便逐步将读者导入诗境。第四联说高亭、华屋残破,给人更浓重的沧桑之感。两组形象的融合,显示一场全社会的灾难。“高田长檞枥,下田长荆榛”(李商隐行次西郊一百韵),“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蔡琰悲愤诗),天灾人祸交并,只有“蔬园”显示了人未绝迹,为下文老农的出现作一铺垫。
中间四联是新闻。诗人行至半道,徘徊不知往哪里去的时候,偶遇老农而听其说。下面六句即老农语。新苗还没有栽,野草倒长得一天比一天更茂盛。青壮年都限期到军营集合,或作战并服力役。丁男(古代十六至六十岁为丁)已去,家中便只剩下耄耋老者和黄口小儿,况且又缺少畜力,真是“辛苦难具论”。老农语只是客观叙述,看似平淡,但其中所含辛苦与不公,已足使人愤惋。
元诗选云:“抑亦有所激而鸣其不来者耶?今观南田耕舍及城西纪事诸诗,亦可以知其寄托之有在矣。”诗的末二联写所感,这里表达的是一种有愧而无奈的心情。虽然凄怆倍增,却无力拯百姓于水火,他最大限度只能表明他个人的态度:既然身老不能耕作,哪敢企望饱餐盘中之飨?
据作者自述,他有“流水三椽舍,桑阴五亩田”(春雨南田书事),“下山交桑麻,上山友麋鹿”,而且“还肯过邻家,邻家酒应熟”(南田耕舍),有诗人隐士兼农夫的双重身份。四库全书总目·秋声集提要称:“则镇成盖遭逢乱世,有匡时之志而不能行,乃有托而逃。故诗多忧时感事之语。”诗人终于按捺不住了。这时,不能置身事外,也不能完全融于事内,不仅是这首城西纪事的态度,也是黄镇成乃至更多元代士大夫的共性。
-
【原题】:庐陵刘兄焱袖诗编稿相访借所和施从可唱酬韵答以三绝句
-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
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近闻陶令开三径,应许扬雄寄一区。晚岁与君同活计,如云牲鸭散平湖。
-
2017年5月的一天,收到一封寄自河南安阳的书信,来信者是与我素昧平生的张平治先生。他在信中说,多年来他一直在关注、研读我的诗歌,并正
-
《先秦散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节选)》原文鉴赏
-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绛州(今山西新绛)人。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被谤,辞官归乡,家居十五年。后为文安尉,卒于任所。早年精于文章,工诗,工多引为歌词,名动一时,有旗亭画壁故事。尤善五言诗,以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注释: 子夜吴歌:《子夜歌》系六朝乐府中的吴声歌曲。相传是晋代一名叫子夜的女子创制,多写哀怨眷
-
贺上人回得报书,大夸州宅似仙居。厌看冯翊风沙久,喜见兰亭烟景初。日出旌旗生气色,月明楼阁在空虚。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余杭尽不如。
-
《采莲曲》 采莲去,月没春江曙。 ② 翠钿红袖水中央,青荷莲子杂衣香, ③ 云起风生归路长。归路长,那得久。急回船,两摇手。 【注释】 ①采莲曲:梁武帝制乐府《江南弄》七曲之一,后代仿作者颇多。②曙:
-
殿前欢·省悟 李伯瞻 去来兮。黄花烂熳满东篱。 田园成趣知闲贵。今是前非。 失迷途尚可追。回头易。 好整理闲活计。团栾灯花。 稚子山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