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文丞相赏析》
文丞相即文天祥,他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就义于燕京。这首追挽之作颂扬文天祥的忠烈,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现实悲痛。
诗的前六句皆追怀文天祥事迹并寄感慨。淮南子中有一个鲁阳挥戈退日的故事,乃属传说。诗一开始就反用此典,叹惜文天祥虽鞠躬尽瘁,终于未能挽救宋室灭亡的命运,不幸被俘,杀身成仁:“徒把金戈挽落晖,南冠无奈北风吹。”前句典故活用固是不错,后句尤是神到兴会的妙笔,“南冠”“北风”的句中对自然贴切,以“无奈”连接,大有“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的意味。而北风吹南冠,还能造成一种“砍头只当风吹帽”的隐喻,这样的句子只能妙手偶得,著不得推敲气力。
紧接着诗人连用两典作对仗,褒扬文天祥一生出处大节。其人受命于危难之际,而以国家民族恩仇为重,故可比汉代张良、三国孔明,用典贴切“丞相”身份。想秦灭韩国,子房以张家五世相韩,极力为韩报仇,后来功成身退。“子房本为韩仇出”的“本为”二字,突出了一种大公无私的情怀。而诸葛亮为了复兴汉室,竭忠尽智,哪里管它蜀汉国祚已尽,势在必亡。“诸葛宁知汉祚移”的“宁知”二字,则表现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弥见其忠贞不移。尽管这两位历史人物有成败的不同,然英雄固不以成败论也。
下一联承前晖落祚移之意,写诗人对宋亡的隐痛。史记·封禅书记载传说,黄帝铸鼎荆山,乘龙升天,后人遂称其地为“鼎湖”。“云暗鼎湖龙去远”指宋帝已死,人世已换。搜神后记有汉丁令威学道灵虚山,化鹤归辽的故事。“月明华表鹤归迟”指文天祥如魂归江南,亦将有“城郭如故人民非”的不胜今昔之慨。
诗的最后两句写作者的现实悲痛。世说新语·言语载,东晋初年,过江诸人宴饮新亭,因“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而相视流泪。后人每用以表示怆怀故国之意。南宋的情况和东晋也差不多,故辛词有“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这是据有半壁江山者的感慨,而眼前蒙古贵族已统治全国,南宋连半壁河山亦不复存在,当然也就“不须更上新亭望”了,这是沉痛至极的话,“大不如前”四字可入世说新语。
这首七律最令人注目的是几乎句句用典,密不透风。然而诗人所用的都是熟事,又皆贴切自然,所以读来无碍辞义,反有深味。
-
半月悠悠在广陵,何楼何塔不同登。共怜筋力犹堪在,上到栖灵第九层。
-
池上有鹤,介然不群,乌、鸢、鸡、鹅,次第嘲噪,诸禽似有所诮,鹤亦时复一鸣。予非冶长,不通其意,因戏与赠答,以意斟酌之,聊亦自取笑耳。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古诗词知识梳理,内容包括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古诗词的常识,古代的。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内容来自用户:红纱灯梦一场古诗词鉴赏知识点归纳诗词体裁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
-
名言: 高山之巅无美木,伤于多阻也;大树之下无美草,伤于多阴也。 注释: 巅(dian): 山顶。 句意: 高山的顶上没有美木, 因为受到风雨的阻碍太多; 大树的下面没有美草, 因为被太多的阴影所伤害
-
使君五马且踟蹰,马上能听绝句无。每过桑间试留意,何妨后代有罗敷。
-
洛阳地处天下中心,拥有崤山、渑池之险阻,正当秦川、陇地之咽喉,且为赵、魏必经之要道,因而在军事地理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
史料笔记。八卷。清姚元之撰。初刊行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 姚元之,字伯昂,号廌青,又号竹叶亭生,晚号五不翁,生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卒于咸丰二年(1852年),安徽桐城人。嘉庆十年(18
-
诗歌以平淡朴素的语言,抒发诗人沉重而忧郁的情愫,反映了一位有所作为而惨遭囚禁的年轻君王的沮丧与无奈。
-
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那么问题来了,你还记得曾经背过的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原文和翻译最新,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
-
每一座城市都有她特定的气质。我觉得,扬州的气质是水性的。扬州的水性飘浮在远古的意蕴里。《尚书》记述“州界多水,水扬波”,也因此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