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赏析》
前人评这首诗,有的说:“从肺腑流出”,“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有的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这都可以说抓住了最本质的东西。至于说它“屈曲赴题,清空一气,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同时一格”,则是就艺术特点而言的;说它“直可使暑日霜飞,午时鬼泣”,则是就艺术感染力而言的。
杜甫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好友。郑虔的为人,杜甫最了解。他陷贼的表现,杜甫也清楚。因此,他对郑虔的受处分,就不能不有些看法。第三句中的“严谴”,就是他的看法。而一、二两句,则是为这种看法提供依据。说“郑公樗散”,说他“鬓成丝”,说他“酒后常称老画师”,都是有含意的。
说郑公“樗散”,有这样的含意:郑虔不过是“樗栎”那样的“无用之材”罢了,既无非分之想,又无犯“罪”行为,不可能是什么危险人物。何况他已经“鬓成丝”,又能有何作为呢。第二句,即用郑虔自己的言谈作证。人们常说:“酒后见真言。”郑虔酒后,没有越礼犯分的言论。他不过常常以“老画师”自居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既然如此,就让这个“鬓成丝”的、“垂死”的老头子画他的画儿去就行了。可见一、二两句,并非单纯是刻画郑虔的声容笑貌;而是通过写郑虔的为人,为郑虔鸣冤。要不然,在第三句中,就不会突然冒出个“严谴”了。
次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的确是一字一泪,一字一血。对于郑虔这样一个无罪、无害的人,本来就不该“谴”。如今却不但“谴”了,还“谴”得那样“严”,竟然把他贬到“万里”之外的台州去,真使人伤心。这是第一层。郑虔如果还年轻力壮,或许能经受那样的“严谴”,可是他已经“鬓成丝”了,眼看是个“垂死”的人了,却被贬到那么遥远、那么荒凉的地方去,就是明明要他早一点死啊。这是第二层。如果不明不白地死在乱世,那就没啥好说;可是两京都已经收复了,大唐总算“中兴”了,该过太平日子了,而郑虔偏偏在这“中兴”之时受到了“严谴”,真是太不幸了。这是第三层。由“严谴”和“垂死”激起的情感波涛奔腾前进,化成后四句,真“不辨是诗是情。”
“苍惶”一联,紧承“严谴”而来。正因为“谴”得那么“严”,所以百般凌逼,不准延缓。作者没来得及送行,郑虔已经“苍惶”地踏上了漫长的道路。“永诀”一联,紧承“垂死”而来。郑虔已是“垂死”之年,而“严谴”又必然会加速他的死,不可能活着回来了。因而发出了“便与先生应永诀”的感叹。然而即使活着不能见面,仍然要“九重泉路尽交期”啊。情真意切,沉痛不忍卒读。诗的结尾,是需要含蓄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
杜甫当然是忠于唐王朝的,但他并没有违心地为唐王朝冤屈好人的做法唱赞歌,而是实事求是地斥之为“严谴”,毫不掩饰地为受害者鸣不平,表同情,以至于坚决表示要和他在泉下交朋友,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应有的人格。有这样的人格,才会有“从肺腑流出”、“真意弥满”、“情见于诗”的艺术风格。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注重总结的古诗词,内容包括关于总结的诗词,有没有总结性的诗句啊意思是总结前面的展,我想找总结的古诗词精华,类似这样‘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01感叹时光飞逝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志》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3、数
-
姜字的古写为薑,畺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疆”的省略,表示国境边境。篆文那个弓字底下没东西,按照王力先生的说法,彊与强通,表示弓
-
【原题】:同冯缙云游无为以吾独胡为在泥滓分韵赋诗得泥字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一首五言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苍劲有力
【题解】 子昂于三十九岁时在武攸宜军幕北征契丹,他要求分兵万人为前驱,以奋身报国,但为武攸宜拒绝,还因此被贬为军曹,子昂遂缄默不语。一天,他登上蓟北楼,独立苍茫,感怀古今,慷慨流涕而作《登幽州台歌》。
-
《海棠·百字谣海棠》咏海棠诗鉴赏 周权轻阴滞
-
夫概王 ① 曰:“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败我。若使先济 ② 者知免,后者慕之,蔑 ③ 有斗心矣。半济而后可击也。”(《左传·定公四年》) 注释 ①夫概王:吴王阖庐的弟弟。②济:渡河。③蔑
-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橘树鹧鸪声。一辞御苑青门去,十见蛮江白芷生。自此曾沾宣室召,如今又守阖闾城。何人万里能相忆,同舍仙郎与外兄。
-
几种碑文的赏析与写作·纪念碑·《一·二八纪念堂碑》(戴戟)
-
汉军十万控山河,玉帐优游暇日多。夷狄从来怀信我,庙堂今不用干戈。吟余画角吹残月,醉里红灯炫绮罗。此乐直须年少壮,嗟唋心志已蹉跎。
-
崔道融 买得晨鸡共鸡语:常时不用等闲鸣, 深山月黑风雨夜,欲近晓天啼一声。 这首咏物诗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之意,反映了作者身处乱世而盼望天下大治的心情。 诗的第一句的意思是:买了一只报晓的鸡,我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