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家南寺赏析》
关于诗题,诗人自注:“在至孝社,予儿时读书处也。”元好问的外祖父家姓张,南寺在其附近。这首诗大约作于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诗人饱经丧乱,回到故乡,因眼前景物,勾起儿时回忆,抚今追昔,无限伤感。
诗的前四句写景。“郁郁秋梧动晚烟,一庭风露觉秋偏。”枝叶茂密的秋梧,在晚烟中摇动,满庭寒凉的风露,让人觉得秋气已经很深了。这梧桐庭院,也许还跟儿时相似,但晚烟风露、日暮秋寒的况味,无疑是当下才突出地感受到的。“眼中高岸移深谷,愁里残阳更乱蝉。”眺望南寺周围,眼见高高的河岸变成了深谷;愁闷之中,残阳暧暧,又加上乱噪的蝉声,真是难以为怀。高岸为谷,残阳乱蝉,固然是自然环境,但同时又有比喻象征意义。从中不难领会到作者在吟望之间那种世事沧桑、时代丧乱之感。有这一层意思,诗也就由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了人事方面。故后四句侧重叙事。“去国衣冠有今日,外家梨栗记当年。”元好问于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为避蒙古兵而南行逃难,遂应试入仕。历经丧乱,二十多年后,才以遗民身份返回故乡。作为一个衣冠之士,离开故乡,本希望能够实现自己的抱负,拯救国家和人民的危难,却未想到竟落得今日这种结局。年老了,疲惫了,回到故乡,特别是来到外家,还能想起些什么呢?只有儿时寻觅梨栗之类的事情,在记忆的荧光屏上,出现得最为频繁而清晰。两句抚今忆昔,一方面沉痛中有甜蜜的回忆作为调剂。另一方面与寻栗觅梨的儿时欢乐相对照,离乡去国那种种磨难,又不免更显得难堪。“白头来往人间遍,依旧僧窗借榻眠。”来来往往,跑遍了人间。到了白头之时,寂寞归来,依旧在儿时读书之地,于僧窗下借榻而眠。这真有点像唐人传奇那样,历经各种事情,最后仍睡在老地方。只不过一是梦幻,一是亲历;一是享受荣华,一是颇多磨难;一是悟人世虚幻,一是着着实实感受人生艰辛、世事沧桑。诗的最后四句,在表达方式上是回环的,第七句生于第五句,第八句生于第六句,通过这种回环,表达出一种感慨不尽的情味。
这首诗所抒写的主要是一种身世之感,但由于作者遭遇与金的亡国有密切关系,诗中把个人身世,放在世事沧桑的大背景下展开,显得深沉广阔,而不是一般的忧生叹老。为了表现情绪复杂的世事感慨和人生感慨,诗人把种种景物、人事组织在一起,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转换展开对照。如颔联空间景物变化中有时间推移,颈联用逆挽法展开今昔对照,尾联用“僧窗借榻眠”联系自己童年与老年两个时代。而同一地方、同一种方式的借眠,内中的生活滋味又是何等不同。这些对照,都使诗人的感慨得到了强化与深化。
-
必当吝啬其财,节俭其用,然后终于富盛。|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必当吝啬其财,节俭其用,然后终于富盛。》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那天来了几个朋友,喝酒聊天儿。现在想不起为什么,就说到了女子杀人这个话题。一个朋友说:在中国古典小说里,为夫报仇的故事多,为妻报仇
-
这首七言古诗所描绘的是作者所亲见的一场精妙奇特的舞蹈。 诗歌一开始六句就直接点明题目:“美人舞如莲花旋”,“舞”是诗中描写的对像,其特点是“如莲花旋”题目所有之意用此一句点出。然后接连几句赞美舞蹈:为世人所未见,为天下所未有,见之者
-
《古代兵法散文·战国兵法·孟子》原文鉴赏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
温庭筠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赋一韵,一吟而已,故场中号为温八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三 事亦见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 [述要] 唐朝礼部考试在夜间举行,温庭筠在灯烛下答卷从不起草
-
花间词人中,欧阳炯和李珣都有若干首吟咏南方风物的《南乡子》词,在题材、风格方面都给以描写艳情为主的花间词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路入南中,桄榔叶暗蓼花红。”头两句写初入南中所见。桄榔树身很高大,所以作者一眼就能看到。蓼花虽非南国特有
-
王孝廉《对月思乡》 王孝廉 寂寂朱明夜,团团白月轮。几山明影彻,万象水天新。 弃妾看生帐,羁情对动神。谁云千里隔,能照两乡人。 这首思乡五律写于日本国,又叫《和坂领客对月思乡之作》,是作者作为渤海王大
-
【原题】:通泉李君以廷试卷漏结涂注自三甲降末甲赋诗以送其归
-
【注释】:此词无题序。据词中“行参玉节征鞍”、“吟倦西湖风月,去年北塞关山”及“归来依旧,酒社诗坛”等语来推测,词是在杭州为送别诗社友人使金而写的。而史达祖有“陪节欲行留别社友”的《龙吟曲》,《绝妙好词笺》注云:“按梅溪曾陪使臣至金,故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