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雨赏析》
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试想,大雨滂沱的话,怎见雨丝反照晨曦?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
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
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
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你能希望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不通
名言: 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 民贫则奸智生, 奸智生则邪巧作。故奸邪之所生, 生于匮不足; 匮不足之所生, 生于侈; 侈之所生, 生于毋度。故曰:审度量, 节衣服, 俭财用, 禁侈泰, 为国之急也
-
此诗二十句可分为三段,三段的内容既互相平行又层层递进,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表现了诗人感时伤乱,忧国忧民的复杂心情。 开篇八句为第一段,前四句为第一层,描绘出一幅战争连绵未断、民生哀声遍野的景致,写出了国运艰难,重心落在人民疾苦上。
-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出处】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白云四处缭绕,回头望去, 合成一片;青青的山雾迷迷蒙蒙,走到 跟前又看不见了。青霭(ǎi):山上青青 的雾气。 【用法例释】用以形
-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或许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
-
作者: 韩敬霞 【作家简介】德富芦花(1868—1927)是
-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什么意思|大意|注
《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雨晴》是王驾的一部经典作品,它描述了一个雨天晴朗的美丽场景。本文将提供这部作品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在短篇小说《雨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雨后的清新景象。故事发生在乡间小屋中,主人公孤独而害怕,等待雨停后再离开。然而,在外面窗户上的景色却吸引了他的注意。 整个故事没有对话,只有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主人公内心的起伏和对自然的敏感。作者将雨后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室内的情景,以及外边花草树木的清晰轮廓,描绘得栩栩如生。这种对细节的关注体现了王驾的独特创作风格。 《雨晴》的翻译更增强了原作的
-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出处】唐杜甫《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 【意思1】当年的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 漠,就再也没有回来。最后身死异乡,只留下一座长满青草的坟墓,笼罩
-
古文观止·两汉文·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太史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