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在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他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
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我们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今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
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悙“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
银章暂假为专城,贺客来多懒起迎。似挂绯衫衣架上,朽株枯竹有何荣?
-
你看这根扫帚把,现在灰溜溜地躺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曾在树林里碰见过,当时它风华正茂,树液充沛,枝叶繁茂。如今变了样,却还有人自作聪明,想靠手艺同大自然竞争,拿来一束枯枝捆在它那已无树液的身上,结果是枉
-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
月亮出奔据说,在很古的时候,有一年中秋的夜晚,月亮听到人们对她的赞美和夸奖,禁不住内心的高兴,以至于飘飘然。啊——我是多么明媚,多么皎洁
-
20世纪初,意大利出现的一个诗人集团,也称“微暗派运动”。当时,邓南遮的华美、浮夸的诗风十分流行。意大利诗人戈扎诺指出:邓南遮的日子
-
一段春愁 梅丽揽着镜子仔细地扑着粉,又涂了胭脂和口红,一丝得意的微笑,从她的嘴角浮起,懒懒地扬起那一双充溢着热情的媚眼,向旁边站
-
古文观止·司马迁·报任安书① 太史公牛马走司
-
杜甫的《小寒食舟中作》一首意境深远的诗,通过描述小寒时节中舟行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比如将春寒与故乡离别作比喻,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给人以深刻的冷寂之感。这首诗展示了杜甫那独特的感受和洞察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此诗,我们能感受到杜甫对家园的深深眷恋,也能借此体味人生的离合之道。细细品味,仿佛舟行的寒冷之中,寄托了一颗温暖的心。
-
《西曲歌》的产地主要在今湖北省的江汉流域一带,诗中所说的蒲应是菖蒲。这两首《菖蒲》诗很有可能作于端午节之前。眼看端午节要来了,相爱的一对青年便相约一道去拔蒲。
-
【生卒】:1868—1955【介绍】: 法国著名诗人、戏剧家,后期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重要作家。生于埃纳省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其父是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