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离别赏析》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的意思,全诗,出处,解释,赏析 “太行之路能摧车,若比人心是坦途。巫峡之水能覆舟,若比人心是安流”是关于描写“谕理警世·人际关系·识人
-
【注释】: 这首咏史诗是作者经过刘郎浦时,听说此地是三国时刘备到东吴迎亲的地方,有所感触而写的。 咏史诗难在是议论而又不死于议论之下。我们且看吕温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 前二句:“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初看时,上句是叙事,
-
柳动晴风拂路尘,年年宫阙锁浓春。一从翠辇无巡幸,老却蛾眉几许人?风吹柳带摇晴绿,蝶绕花枝恋暖香。多把芳菲泛春酒,直教愁色对愁肠。
-
流落江湖万里归,相逢自慰已差池。初闻好句惊人倒,悔过东庭识面迟。握手宁知无贺监,结交谁复许袁丝。塞鸿正欲摩天去,垂老追攀岂可期。
-
梦觉还惊屧响廊,故人来炷影前香。鬓须白尽成何事,一帖空存老遂良。 作品赏析【原题】:元佑六年六月,自杭州召还,汶公馆我於东堂,阅旧诗卷,次诸公韵三首
-
不形于言【原典】韩魏公①器量闳博②,无所不容,自在馆阁③,已有重望于天下。与同馆王拱辰、御史叶定基④,同发解⑤开封府举人。拱辰、定
-
(唐)温庭筠 南歌子手里金鹦鹉 手里金鹦鹉,胸前绣凤凰。偷眼暗形相。不如从嫁与,作鸳鸯。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温庭筠的词精妙绝人,然类不出乎绮怨。温庭筠的词确实以写闺怨为主,风格也大多绮艳秾
-
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暮云秋。蛾眉一坠穷泉路,夜夜孤魂月下愁。
-
名言: 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 句意: 用过去的事情作检验, 并且用现今的事务作参照。 出处: 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
汉廷九尺人,谁似老方朔。那将一寸金,令足三冬学。饷鱼欲自洗,鳞尾光卓荦。我是骑鲸手,聊堪充鹿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