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
帘垂深院冷萧萧。花外漏声遥。青灯未灭,红窗闲卧,魂梦去迢迢。薄情漫有归消息,鸳鸯被、半香消。试问伊家,阿谁心绪,禁得恁无□(“谬”换竖心旁)。
-
1 单父有人不想作三皇五帝。在上古时代,天子是天下人的公仆。公仆住茅草房,“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韩非子·五蠹》)
-
江楼曲 李贺 楼前流水江陵道, 鲤鱼风起芙蓉老。 晓钗催鬓语南风, 抽帆归来一日功。 鼍吟浦口飞梅雨, 竿头酒旗换青苎。 萧骚浪白云差池, 黄
-
[美国]布克华盛顿 在一切纯社交性的事务中,我们可以像手指那样分开;但在一切对共同进步有决定意义的事情上,我们必须团结得像一只手一样。 【演讲词】 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是黑人。任何想在南方取得物质、文化
-
〔道应训〕 夫物盛而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是故聪明睿智 ① ,守之以愚 ② ;多闻博辩,守之以陋;武力毅勇,守之以畏;富贵广大,守之以俭;德施天下,守之以让。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而弗失也
-
苏轼 登州下临大海,目力所及,沙门、鼍矶、牵牛、大竹、小竹凡五岛。惟沙门最近,兀然焦枯。其余皆紫翠绝,出没涛中。真神仙所宅也。上生石芝、草木皆奇玮,多不识名者。又多美石,五采斑斓,或作金色。 熙宁己酉
-
大梁贵公子,气盖苍梧云。若无三千客,谁道信陵君。救赵复存魏,英威天下闻。邯郸能屈节,访博从毛薛。夷门得隐沦,而与侯生亲。仍要鼓刀者,乃是袖槌人。好士不尽心,何能保其身。多君重然诺,意气遥相托。五马入市
-
[原文](节选) 一、将 材 带兵之人,第一要才堪治民,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急急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 治兵之才,不外公、明、勤,不公不明,则兵不悦服;不勤,则营务钜细皆废弛不治; 故第一要务在此。
-
萧条腊后复春前,雪压霜欺未放妍。昨日倚栏枝上看,似留芳意入新年。
-
乱后却至近甸有感韩偓①狂童容易犯金门,比屋齐人作旅魂。夜户不扃生茂草②,春渠自溢浸荒园。关中忽见屯边卒,塞外翻闻有汉村。堪恨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