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赏析》
和刘禹锡一样,苏轼也历经贬谪,在一肚子不合时宜的心境中度过人生的大半光阴。不过写作此诗的嘉祐四年(1059),苏轼还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士,两年前刚以21岁的年龄成为进士。本年冬苏轼侍父入京,途经忠州南宾县(今四川丰都),看到这个与屈原毫无关系的地方竟建有一座屈原塔,惊异之余便写下了上面这首五言古诗。诗分三段:前八句写端午节投粽子、赛龙舟习俗与屈原的关系,次八句推测屈原塔的来历,末八句赞美屈原不苟求富贵而追求理想的节操。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最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首诗就像是一个预言,宣示了作者未来的志节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后来苏轼毕生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和生活理想,身处逆境而不妥协苟合,同时保持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始终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
《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涉江,是渡江的意思。这里指渡江南行。本诗是屈原流放江南时的作品。全诗表现了作者面对流放旅途的坎坷险阻和
-
辛弃疾辛酉生日前两日,梦一道士话长年之术,梦中痛以理折之,觉而赋八难之词。莫炼丹难
-
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得不相倾?相倾
【名句】或问:共事一人未有不妒者,何也?曰:人之才能、性行、容貌、辞色,种种不同,所事者必悦其能事我者,恶其不能事我者。能事者见悦 ① ,则不能事者必疏,是我之见疏,彼之能事成之也,焉得不妒?既妒,安
-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则谓所怀
名言: 儿生, 号啼之声鸿朗高畅者寿, 嘶喝湿下者夭, 何则? 禀寿夭之命, 以气多少为主性也。妇人疏字者子活, 数乳者子死, 何则? 疏而气渥, 子坚强; 数而气薄, 子软弱, 怀子而前已产子死,
-
由于中英两国在远东战略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中国朝野的反英浪潮持续不断,中英间的交涉也层出不穷,其数量之繁多,争执之激烈,在同盟国间是很突出的。主要争执除香港问题、印度独立问题外,还有下列数端: 中国的
-
未报山陵国士知,遶林松柏已猗猗。一声恸哭犹无所,万死酬恩更有时。梦里天衢隘云仗,人间雨泪变彤幔关雎卷耳平生事,白首累臣正坐诗。 作品赏析【原题】:十月二十日,恭闻太皇太后升遐,以轼罪人,不许成服,欲
-
或谓子列子曰:“子奚贵虚?”列子曰:“虚者无贵也。” ① 子列子曰:“非其名也,莫如静、莫如虚。静也虚也,得其居矣;取也与也,失其所矣。” ② (《列子·天瑞》) 【注释】 ①或:有人。子列子:子是古
-
《刘大杰成都的春天》原文阅读|主旨理解|赏析|读后感 刘大杰 成都天气,热的时候不过热,冷的时候不过冷,水分很多,阴晴不定,宜于养花木,不宜于养人。因此,住在成都的人,气色没有好的,而花木无一不好。在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游子吟古诗词故事,内容包括把古诗《游子吟》改写成故事,古诗故事游子吟,游子吟古诗编故事。屋外,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刮着,在一间破旧的小屋里,有一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正坐在炕上为儿子做出门远游的准备。 慈爱的母亲坐在昏暗的灯光里,为儿
-
浙西词派是清词派之一,其创始人与首领为朱彝尊。因龚翔麟曾刻他与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暤日、沈岸登之词为《浙西六家词》,故名。 浙西词派以南宋格律派姜夔、张炎为宗。朱彝尊说:世人言词,必称北宋,然词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