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山中等候友人到来而友人仍不至时的情景。前六句展示了山寺一带黄昏时美丽的自然景色。诗人先后描绘夕阳西下、群壑昏暝、松际月出、风吹清泉、樵人归尽、烟鸟栖定等生动的意象,渲染环境气氛。随着景致的流动,时间在暗中转换,环境越来越清幽。孟浩然在山水诗中,很善于表现自然景物在时间中的运动变化。山区寻常的景物,一经作者妙笔点染,便构成一幅清丽幽美的图画。
这首诗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形象,不仅仅准确地表现出山中从薄暮到深夜的时态特征,而且融统着诗人期盼知音的心情。特别是“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写诗人见松月而觉夜凉,听见泉而感山幽,细致入微地传达出日暮山间听泉时的全部感受,很有韵味。全篇前六句都是融情入景,到了第七句,才点出“之子期宿来”,然后在第八字再点出一个“候”字。“孤琴候萝径”,以“孤”修饰琴,更添了孤清之感。
孤琴的形象,兼有期待知音之意。而用“萝”字修饰“径”,也似有意似无意地反衬诗人的孤独。因为藤萝总是互相攀援、枝蔓交错地群生的。这一句诗,在整幅山居秋夜幽寂清冷的景物背景上,生动地勾勒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使人如见这位风神散朗的诗人,抱着琴,孤零零地伫立在洒满月色的萝径上,望眼欲穿地期盼友人的到来。诗的收尾非常精彩,使诗人深情期待知音的形象如在读者眼前。
扎看起来,前六句是写景,只有结尾两句写候友。其实不然,诗从一开始就在写候友,不过诗人暗藏在景物中,没有露面罢了。前六句看起来是无人之境,实际上是有人之境。“群壑倏已暝”是诗人看到的,“松月生夜凉”是诗人感到的,“风泉满清听”是诗人的感觉,“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也是诗人看到的。透过这些诗句,可想而知诗人候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待读到“孤琴候萝径”,暗藏在景物中的人,与抚琴候友的人迭在一起,形象蓦地活起来,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全诗色彩不断变幻,景物描写十分清幽,语言含蓄委婉却不失韵味。“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两句是此诗名句。
-
官俸将生计,虽贫岂敢嫌。金多输陆贾,酒足胜陶潜。[陶潜诗云:常苦酒不足。]床暖僧敷坐,楼晴妓卷帘。日遭斋破用,春赖闰加添。[每月常持十斋。是年闰正月也。]老向欢弥切,狂于饮不廉。十年闲未足,亦恐涉无厌
-
逾越节是在每年初春第一个月(亚笔月)的满月时。在这个月的第十天,每家挑选出一只没受过伤的一岁公羊。第十四天黄昏,把羊宰杀,把血涂在门楣和门框上。羊肉要烤熟,于当晚吃掉。一根羊骨也不许折断,吃剩下的东西
-
古文观止·曾国藩·复陈右铭太守书 四月二十七
-
杀子报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杀子报》扉页书影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敬文堂刊本《杀子报》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侠义公案小说。一名《清廉访案》、《杀子报全传》。六卷二十回。不题撰人
-
【名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语出明代戚继光《韬钤深处》诗。获取功名并非我的意愿,我一心想的是把海上倭患平息下来。两句诗反映了作者不求名利、一心报国的高尚思想。封侯:受封为侯,比喻获取功名利禄。海波
-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 ① 皆直达,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唯仪征绾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一夕并命,郁为枯腊 ②
-
孙犁立秋后,雨水颇多,出版社朋友托我给一本解读《菜根谭》的书作序。有一天读到书中这一句:“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
-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作品赏析[注释](1)禹庙:夏大禹之庙。故址在四川省忠县。(2)虚壁:石壁经禹疏凿开断之处。(3)四载
-
【生卒】:1813—1855【介绍】: 丹麦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之一,存在主义*的始祖。他的主要著作有《非此即彼》、《恐惧的概念》、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主题为个人道德修养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有关道德修养的诗句,关于品德修养的古诗,关于品德修养的诗句。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