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赏析》
这首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二月,是作者为送别柳子玉(名瑾)而作。子玉是润州丹徒人,与东坡谊兼戚友。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时任杭州通判,赴常州、润州一带赈饥,子玉赴怀守之灵仙观,二人结伴而行。次年二月,苏轼金山(润州西北长江中)送别子玉,遂作此词以赠。
上阕写离别时的情景。首二句以晋人桓伊为王徽之吹奏三个曲调的典故,以发问的形式提出疑问:夜深人静时,是谁吹奏有名的古曲,将人们从梦中唤醒?此二句暗写离别。次二句融情入景,通过新月、烟云、天空、江面等景,将整个送别情景和盘托出。
下阕遥想“明日”分别的情景。“欲去又还不去”,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飞絮送行舟,水东流。”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以“流水无情”反衬人之有情,又借“飞絮送行舟”表达人的深厚情意,结束全词,分外含蓄隽永。词所谓明日送行舟,未必即谓作此词的第二日开船,须作稍为宽泛的理解。
此词上片写送别情景,以景色作为笛声的背景,情景交融地渲染出送别时的感伤氛围。下片运用叠句造境传情,想象次日分别的情景,大大扩展了离情别绪的空间。如此虚实结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使读者受到极强的艺术感染。
-
《神谱》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古希腊叙事诗人赫西俄德(公元前800—公元前750)的一首长诗,共1022行,记载了许多神话传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叙述宇宙的形成,即天地万物的起源和形成的过程,第二
-
柳鹅黄港城的春来得匆忙又急躁,需在一阵旋起的风沙中细细地品度才可嗅出泥土苏醒的味道。蛰伏的冬虫和坚硬的土地在一日长似一日的暖阳里慢
-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气乃厚。
名言: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 阴之五官, 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 肝气以津, 脾气乃绝。味过于咸, 大骨气劳, 短肌, 心气抑。味过于甘, 心气喘满, 色黑, 肾气不衡。味过于苦, 脾气不濡, 胃
-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
-
太行山的笑话中国山多,人也多。若问全国多少亿人最熟知的是哪座山,那一定是太行山。因为“天天读”过“老三篇”,都知道有一座太行山挡路
-
本文主要为您介绍描述秋分的古诗词,内容包括描写“秋分”的诗句,形容秋分的诗词,“秋分节气”的古诗词。1. 屋头明月上去,此夕又秋分。杨公远《三用韵十首》释义:屋子前头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今天晚上又是秋分时节了。2. 白露一旬后,秋分三
-
朱户未闻迎彩燕,东郊先报舞云翘。姜任盛德符青史,金屋千春奉圣朝。
-
【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释与译文]层层山峦、道道溪水好似挡住了去路,可是转过去就又是一个绿柳成荫、山花烂漫的村庄。这一联善状难写之景,色彩明丽,句法流走生动。其中包含着遇塞而通、豁
-
国学名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出处和解释
【名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语出三国李康《运命论》。树木高出丛林,狂风就会将它摧断;土堆凸出堤岸,急流就会将它冲刷;品行超出众人,人们就会将他非议。几句话指斥了
-
一作檀溪寻古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