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怨赏析》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还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为五言绝句提出的“就一意圆净成章”的要求。这一特点,人所共称。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曾把诗的写法分为两种:一种是“一句一意”,“摘一句亦成诗”,如杜甫诗“日出篱东水,云生舍北泥。竹高鸣翡翠,沙僻舞鹍鸡”(绝句六首之一),属于此类;另一种是“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这首春怨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更赞美这首诗的“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也说:“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但这些评论只道出了这首诗的一个方面的特点,还应当看到的另一特点是:它虽然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析之妙,好似抽蕉剥笋,剥去一层,还有一层。它总共只有四句诗,却是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下一句解答了这个疑问,而又令人产生一个新的疑问。这在诗词艺术手法上是所谓“扫处还生”。
诗的首句似平地奇峰,突然而起。照说,黄莺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看了这句诗会茫然不知诗意所在,不能不产生疑问,不能不急于从下句寻求答案。第二句诗果然对第一句作了解释,使人们知道,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但鸟语与花香本都是春天的美好事物,而在鸟语中,黄莺的啼声又是特别清脆动听的。人们不禁还要追问:又为什么不让莺啼呢?第三句诗说明了“莫教啼”的原因是怕“啼时惊妾梦”。但人们仍不会满足于这一解释,因为黄莺啼晓,说明本该是梦醒的时候了。那么,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诗的答复是:这位诗中人怕惊破的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惟恐梦中“不得到辽西”。
到此,读者才知道,这首诗原来采用的是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要把莺打起,而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说出了答案。但是,这最后的答案仍然含意未伸。这里,还留下了一连串问号,例如:一位闺中少女为什么做到辽西的梦?她有什么亲人在辽西?此人为什么离乡背井,远去辽西?这首诗的题目是春怨,诗中人到底怨的是什么?难道怨的只是黄莺,只怨莺啼惊破了她的晓梦吗?这些,不必一一说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读者去想象、去思索。这样,这首小诗就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了。
如果从思想意义去看,它看来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
赵师侠 开随律琯度方辰。鲜艳见天真。不比浮花浪蕊,天教月月常新。 蔷薇颜色,玫瑰态度,宝相精神。休数岁时月季,仙家栏槛长春。 月季花,又名长春花,因为它逐月开花,人们又给它起了个俗称叫月月红。正因为月
-
太平宫而宿于南溪溪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十九日AA1归作诗五百言以记凡所经历者寄子由远人罹水旱,王命释俘囚。分县传明诏,循山得胜游。萧条初出郭,旷荡实消忧。薄暮来孤镇,登临忆武侯。峥嵘
-
今天是你走脱这世界的四周年!朋友,我们这次拿什么来纪念你?前两次的用香花感伤的围上你的照片,抑住嗓子底下叹息和悲哽,朋友和朋友无聊的对望着,完成一种纪念的形式,俨然是愚蠢的失败。因为那时那种近于伤感,
-
【经文】 王者之制禄爵 ① :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 ② 、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 ③ ,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
-
《人生得友朋,何必思乡里.》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句意,翻译
交友类名言赏析《人生得友朋,何必思乡里。》出自哪里,什么意思,注释与翻译
-
【名句】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注释与译文]项斯,唐代人,因杨敬之的推荐而中高科。杨在赠项的诗里说,我平生不会掩藏别人的优点,到处碰到人就夸奖项斯。诗句表现了诗人荐举人才的热情。今用“逢人说
-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
蔡肇 鸿雁归时水拍天,平冈老木尚寒烟。 付君余地安渔艇,乞我寒江听雨眠。 蔡肇(?—1119),宋代诗人。字天启,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元丰二年(1079)进士。徽宗朝,历官户部、吏部员外郎,兼修国
-
翡翠黄金缕,绣成歌舞衣。若无云间月,谁可比光辉。秀色一如此,多为众女讥。君恩移昔爱,失宠秋风归。愁苦不窥邻,泣上流黄机。天寒素手冷,夜长烛复微。十日不满匹,鬓蓬乱若丝。犹是可怜人,容华世中希向君发皓
-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