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赏析》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
尚父提封海岱间,南征惟到穆陵关。谁知海上诗狂客,占得胶西一半山。我是胶西旧使君,此山仍占与君分。故应窃比山中相,时作新诗寄白云。
-
一忍再忍的林冲一部《水浒传》,使林冲成了中国人近乎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逼上梁山这句成语,真正是由林冲引发而起。一个人能引出一条成语
-
景明寺,宣武皇帝所立也 〔2〕 。景明年中立 〔3〕 ,因以为名。在宣阳门外一里御道东 〔4〕 。 其寺东西南北,方五百步 〔5〕 。前望嵩山、少室 〔6〕 ,却负帝城 〔7〕 。青林垂影 〔8〕 ,
-
宋·杨万里千山去未已,一江追之。余观百馀舟出没于风涛缥缥云烟有无之间2,前者不徐,
-
【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注释与译文]青云之志,比喻清高出俗,蔑弃功名利禄的志向。两句的意思是:境遇艰困应当更加坚强,不可丧失自己的高尚志节。 参考文献 (唐)王勃《滕王阁序》
-
本篇字里行间实充满着深深的无奈与言外的感慨,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词意凄惋”。不从此层意义契入,恐怕只能读出平庸。
-
无名氏 早霞,晚霞,妆点庐山画。仙翁何处炼丹砂? 一缕白云下。客去斋余,人来茶罢,叹浮生指落花。楚家,汉家,做了渔樵话。 【鉴赏】庐山风光美如画,在早霞、晚霞的装点下,更显得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更令人
-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处】唐王昌龄《 塞下曲四首(其一) 》。 【意思】桑叶落尽,一片萧瑟,蝉儿鸣叫,那么 凄凉。这就是八月通往边塞路上的景象。荒凉、冷落、肃杀。 注: 萧关,关名。
-
花房腻似红莲朵,艳色鲜如紫牡丹。唯有诗人能解爱,丹青写出与君看。
-
自古有秀色。西施与东邻。蛾眉不可妒。况乃效其颦。所以尹婕妤。羞见邢夫人。低头不出气。塞默少精神。寄语无盐子。如君何足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