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曾无逸百帆图》原文|翻译|赏析
宋·杨万里
千山去未已,一江追之。余观百馀舟出没于风涛缥缥云烟有无之间2,前者不徐,后者不居,何其劳也! 而一二渔舟往来其间,独悠然若无见者,彼何人耶?
1曾无逸(生卒年不详):名三聘,字无逸,宋代画家。2轻轻飘举的样子。
【析点】 为山水画写题跋,与一般记写湖光山色、秀峰丽水的游记不同,题跋山水系有感而发,长短不论,丰约自裁;游记必须认真绘景,饱览山水,探幽挹秀。杨万里这篇题画短文,似于不经意之中,用一组闲散潇洒的文字,勾勒出一幅意味深远的山水画境,颇具晋人玄远的旨趣,予人一种纯乎自得的美感享受。
“千山去未已,一江追之”,劈头两句,高点透视,千山一江,逶迤奔流,大为从容,已占尽山水风流。而在这山水之间,百帆出没,错落有致,不徐不停,宛转相随。写至此,作者一方面巧妙地点出画题——百帆图——之意,也现出了山水与人事的和谐与默契。然而,百帆之间,又有“一二渔舟”“独悠然”地“往来其间”,更为逍遥、舒散、闲逸,大有出世之态。更值得寻味的是,对千帆的描绘以“何其劳也”的叹句作结,对渔舟的描写以“彼何人耶”的问句作结,显然作者已意在画外了:大千世界,百事纷扰,若能悠然物外,又是何等心怀气度! 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入画出画,意味深长,令人神往
-
此诗从芦花生长的环境和态势开始着手描写。“夹岸复连沙”,写出了芦花近水岸边的生长之地,并写出了芦花的之盛,之茂。后一句“枝枝摇浪花”用一个比喻形象的描绘出了芦花之美,如流动翻滚的浪花一般。“月明浑似雪”一句写出了夜晚的芦花在月光的照耀下
-
柳叶遍寒塘,晓霜凝高阁。累日此流连,别来成寂寞。
-
《古代兵法散文·明代兵法·兵经百篇》原文鉴赏
-
红丝一曲傍阶砌。珠露下、独呈纤丽。剪鲛绡、碎作香英,分彩线、簇成娇蕊。向晚群花欲悴。放朵朵、似延秋意。待佳人、插向钗头,更袅袅、低临凤髻。
-
【3923】怀旧的乌托邦(〔英〕齐格蒙特•鲍曼著,姚伟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1 1万字,2018年2月第1版,45元)△共6章:①导言:怀旧
-
曹雪芹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① 。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② 。 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注释】 ①攒(cuan):簇聚。②跳脱:又
-
每次回老家,我都有意的去这一小坪天地走一走。这是为何,自己也说不清。就像很多描写乡愁的文字一样,也许是寻找儿时的梦吧!也许是怀旧情
-
曹植诗《美女篇》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
-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诗歌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诗歌具有精炼含蓄的特点,起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歌颂端午节的诗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