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赏析》
元好问于乃马真氏三年(1245)秋天,出雁门到燕都,这年冬天离开。诗中抒发了诗人故国河山之思,感情极为沉痛。
首联说:“汉宫曾动怕鸾歌,事去英雄不奈何!”这是借用梁鸿之典来写亡国之思。后汉的梁鸿,字伯鸾,平陵人。他出关过洛阳时,曾作五噫歌表示对帝京豪奢的震惊和感慨:“陟彼北邙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室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这诗显然是揭露统治者的诸多豪奢,嗟叹人民的劬劳之悲,每句用一“噫”字,表示心灵的强烈震撼。诗中以“汉”代“金”,指出金代的统治者,奢华不知自振,曾引起有识之士的共鸣。因而下句慨叹大势已去,即使是再多的保国英雄,也都无可奈何了。此联的优点是用典灵活,寓意深邃而又自然。
颔联“但见觚棱上金爵,岂知荆棘卧铜驼!”上句用班固西都赋之句“上觚棱而栖金爵”,“觚”,即棱角。“爵”,同雀。下句用晋书·索靖传之典。史载,索靖料事如神,颇有灼见先知,他预测天下必将大乱,因而指着洛阳宫门的铜驼悲叹道:“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来果然国家灭亡,雄壮巍峨的宫殿也变成了荆棘丛生的废墟。此二句是说,金代的统治者只知道修建巍峨耸立、装饰华奢、金光闪闪的金雀殿堂,他们哪里懂得不修明政治、不加强武备而带来社稷倾覆、山河破碎、宫殿为墟、一片凄惨败亡的景象呢?此联用典恰切,对仗工稳而又感慨沉痛。如果说颔联还只是从表面上揭示统治者的奢华,那么颈联就更深入到了统治者的腐朽本质和亡国原因了:“神仙不到秋风客,富贵空悲春梦婆。”“秋风客”即汉武帝,他本人佞佛求仙,总是梦想长生不老,又曾作秋风辞,他死后,人们讥其求仙而未逃脱“秋风过客”的结局。唐诗人李贺曾作金铜仙人辞汉歌,首句便是“茂陵刘郎秋风客”。下句用苏轼被贬的一个故事。苏轼被远谪昌化(今广东旧昌江东南),负大瓢,歌行田间,有一古稀老妪叹曰:“内翰昔日富贵,一场春梦。”上下句合观,意谓做了至尊的皇帝,还妄想成为神仙;得到富贵的高官,还妄想永生富贵。朝中君臣,只图永世安逸享乐,全无以生命保社稷之赤诚。其结果是,奢望做神仙的变成了秋风中的匆匆过客,想得永生“富贵”的人也只能悲叹“春梦”一场。上下句以“不到”“空悲”为互文,用典颇带调侃讥讽意味,充分揭示了社稷不在天命,而在人治的真理,从而又为尾联的抒情张本。尾联写“出都”感慨:“行过芦沟重回首,凤城平日五云多。”“凤城”,即禁城、皇宫。出京南行,走过卢沟桥回首而望,只见京城上空“五云”如织,因而感慨地说,人们都说五彩祥云是帝王的瑞气所致,但“凤城”平日就有五彩之云如绘,哪里是什么帝王瑞气呢?言下之意,王朝的兴亡,全在人治而非天命。尾联表现了诗人朴素的唯物历史观。此诗用典颇多,而典故又用得灵活而恰当,因而拓宽和加深了诗的内容含量,能于精练中见出思想的深厚度,读来韵味深沉绵长。
-
窗影摇群木,墙阴载一峰。野炉风自爇,山碓水能舂。勤学翻知误,为官好欲慵。高僧暝不见,月出但闻钟。
-
【注释】 选自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暮春:晚春。 【赏析】 陈伯之在南朝齐末曾为江州刺史,抗击过梁武帝萧衍。后来投降了梁武帝,因惧祸,又于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投降北魏,封为平南将军。天监四
-
【名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注释与译文]蓝,蓝草,制成的颜料叫靛青。两句的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江边花朵比火光还要红艳,春天的江水象靛青一样碧绿。诗句画出了红绿相映,光彩夺目的江南美景。
-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从之则
名言: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 则伐其本, 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 万物之终始也, 死生之本也, 逆之则灾害生,
-
方纪《挥手之间》原文 历来对于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或鸟瞰全局,尽力勾勒事件的来龙去脉;或浓墨重彩,于危急处、关键处不惜工夫,尽力渲染方纪的《挥手之间》面对国共重庆谈判的重大历史题材,却不落俗套,匠心独
-
我貌不自识,李放写我真。静观神与骨,合是山中人。蒲柳质易朽,麋鹿心难驯。何事赤墀上,五年为侍臣?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惟非贵相,但恐生祸因。宜当早罢去,收取云泉身。
-
《金银花·金银花》咏金银花诗鉴赏 杜达声名非
-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
-
楼前流水江陵道,鲤鱼风起芙蓉老。晓钗催鬓语南风,抽帆归来一日功。鼍吟浦口飞梅雨,竿头酒旗换青苎。萧骚浪白云差池,黄粉油衫寄郎主。新槽酒声苦无力,南湖一顷菱花白。眼前便有千里愁,小玉开屏见山色。 作品赏
-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