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贺宾客归越赏析》
由于贺知章这次是以道士的身份告老还乡的,而李白此时也正尊崇道学,因此诗中都围绕着“逸兴多”三字,以送出家人的口气来写的。镜湖是绍兴地方的风景名胜,以湖水清澄而闻名于世。李白想象友人这次回乡,一定会对镜湖发生浓厚的兴趣,在那儿终日泛舟遨游的。为了突出贺知章的性格,诗中不再以宾客或贺监的官衔称呼他,而干脆称他为“狂客”,因贺知章晚年曾自号“四明狂客”。“宾客”到底沾上些官气,与道士的气息不相投合,而“狂客”二字一用,不仅除了官气,表现了友人的性格,而且与全诗的基调非常吻合。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记载的兰亭盛会就发生在贺知章的故乡山阴。而贺知章本人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这就使诗人想起了一个故事:据太平御览卷二三八记载,王羲之很喜欢白鹅,山阴地方有个道士知道后,就请他书写道教经典之一的黄庭经,并愿意以自己所养的一群白鹅来作为报酬。由此诗人说,此次贺知章回乡,恐怕也会有道士上门求书。当年王羲之书写黄庭经换白鹅的事情,那又要在山阴发生了。所以,末二句表面上是叙述王羲之的故事,实际上是借此故事来写贺知章,盛赞贺知章书法的高超绝妙。
这首诗基本是李白信手拈来之作,但他一下就抓住了两样东西:一个是绍兴的镜湖,另一个便是王羲之当年写字换鹅的故事。全诗实际上所写的也就是这两件事。但它们却都恰能表现出友人故乡即山阴的地方特色,同时也都能显示出贺知章这个人的性格特点和才华所在。李白当时并未去过山阴,因此诗中所谓的“镜湖”、“山阴道士”之类,实际上还都是赠别友人时的一种想象之词。由此可见诗人炉火纯青的诗艺。
-
《长歌行》属于相和歌辞。这首诗写的是人生短促,应当乘闲长歌,使人生过得逍遥、欢娱。
-
《醉翁谈录》 《醉翁谈录》10集,每集2卷,共20卷,题“庐陵罗烨撰”,庐陵即今江西吉安,但罗烨是何时人却不得而知。此书宋元以来未见著录,国内也未见传本,仅明代李诩《戒庵老人漫笔》中曾引过此书的文字。
-
【原题】:正月晦夕梦中作偈觉但记其首两句遂於枕上足之录呈慧上人
-
以往所做的事,没有办法规劝,未来的事情,可以努力改善。语出《论语·微子》。东晋·陶渊明《归去来辞》亦有:“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陆通的狂士,字接
-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
作者: 顾志华 《二十四史传目引得》,近人梁启雄编,
-
典出法国作家拉伯雷的长篇小说《巨人传》。 巴奴日是《巨人传》中的人物,是一个精于算计、阴险狡诈的人。 巴奴日在乘船渡海寻找神瓶的过程中,与圣东日的贩羊商丹德诺的船相遇。丹德诺骂巴奴日是戴绿头巾的人。巴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注释】 选自《礼记·学记》。 困:不够。 【赏析】 《礼记·学记》是一篇有关古代大学教育的文章。它阐明了教育能够化民成俗的重要功能,因而国君必须尊师重道,使全民知道学习的重要。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理论、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1]。试问卷帘人[2],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注释
-
老病行穿万马群,九衢人散月纷纷。归来一盏残灯在,犹有传柑遣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