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北征赏析》
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是这幅画的背景,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这样,接下来不必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从而把读者带进一个悲中见壮的境界。
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句中的“碛里”、“月中”,也是烘染这幅画的背景的,起了加重首句的作用,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也许有人对这两句中“三十万”的数字和“一时回首”的描写,感到不大真实,因为一支行军队伍未必如此庞大,更不可能全军都听到笛声并在同一时间回首顾望。但是,植根于生活真实的诗歌,在反映真实时决不应当只是依样画葫芦,为了托出一个特定境界,收到最大艺术效果,有时不但容许而且需要运用夸张手法。李益的这两句诗,只有像这样写,才能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诗人通过虚写笛声导致征人行为举止的细微变化,实写征人的心理感受。在肃杀苦寒的边塞,思亲怀乡是征人共同的感受。这种感受长期积郁胸中,无处表达,这是一种多么痛苦的煎熬。在行军途中,突然听到一阵阵哀怨、凄切的笛声响起,征人们久郁胸中的思亲怀乡之情奔涌而出。诗中展现的是一幅聚焦完全一致的画面,悲壮中显出凄苦,哀怨中显出无奈,征人的心理刻画得栩栩如生。
-
何时得见十三弦,待取无云有月天。愿得金波明似镜,镜中照出月中仙。
-
金数已三伏,火星正西流。树含秋露晓,阁倚碧天秋。灰琯应新律,铜壶添夜筹。商飙从朔塞,爽气入神州。蕙草香书殿,愧花点御沟。山明真色见,水静浊烟收。早岁忝华省,再来成白头。幸依群玉府,末路尚瀛洲。
-
东君无情,一时间姹紫嫣红皆黯然失色。而春光却不顾人们的挽留和叹息,仍抛下满天白絮,径自离去,以至作者急得连声呼唤“春住”。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
古文观止·史记·酷吏列传序① 孔子曰: “道
-
【名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语出《论语·为政》。全句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强调用道德、礼法教民,不主张用政法、刑罚治理百姓,这样,人民不但有廉
-
《归园田居》是陶渊明的名篇,描绘了他向往自然田园的心情。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宜居环境,表达了陶渊明对繁华世俗生活的厌弃,追求平静自然的愿望。他在诗中呼唤隐居山野,远离尘嚣。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陶渊明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心灵的净化。这首诗不仅是陶渊明个人的情感抒发,也是中国古代隐逸文化的精华之作,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
《先秦散文·战国策·墨子说楚王无攻宋(宋策)》原文鉴赏
-
《不食嗟来之食。》什么意思,句子大意,出处,译文,注释,点评。
-
刘邦在战胜项羽后,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这当然使他兴奋、欢乐、踌躇满志,但在内心深处却隐藏着深刻的恐惧和悲哀。这首《大风歌》就生动地显示出他的矛盾的心情。
-
雍州二月梅池春,御水鵁鶄暖白苹。试问酒旗歌板地,今朝谁是拗花人。 作品赏析第二首言折花之人,惟有贵公子而已。3:雍州二月梅池春,御水鵁鶄暖白苹:雍州,唐时为西京地,又为京兆府。梅,金刻本作海。鵁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