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灵歌赏析》
湘灵是神话中的湘水之神,屈原曾以湘夫人为题写过她们。这时的鲁迅,同当年的屈原有相似的悲愤心情,这时的中国也同当年楚国一样的黑暗和腐败,因此,鲁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诗歌大多跟离骚同调。如送O.E.君携兰归国中的“椒焚桂折佳人老”,无题中的“花树已萧森”,此诗中的“芳荃零落”等,都可看出鲁迅对屈原的学习与借鉴。
这首诗的正面是写“秋象”,全诗都笼罩在一派秋色的肃杀的氛围中,这正是中国那时一片政治氛围的象征。首句:“昔闻湘水碧如染”,暗点一个“秋”字,但“昔”时的秋是美丽的;接着,诗人不避重,用了“今闻湘水”一语,一个“闻”字把今、昔紧紧联系起来,作了鲜明对比:富有诗情画意的“碧如染”,一变而为触目惊心的“胭脂痕”。这一巨变,不仅震惊,连作为神的湘灵也没有想到。她照常梳妆打扮,妆成临水而照,才发现湘水已经变色。“皎如皓月窥彤云”,一个“窥”字写出了湘灵惊骇的神态,她简直不敢正视那惨烈的情景。这句诗意,可能取意于刘安评离骚的话:“嚼然泥而不滓”。作者鲁迅在这里除了写湘灵的神貌,还在于说明:阴云不能毁损皓月的皎洁,比喻革命者的精神是摧毁不了的。“芳荃零落无余春”,比喻革命力量被摧残殆尽,社会了无生气。颈联既是湘灵鼓瑟歌唱的内容,也是作者鲁迅真情实感的写照。他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写道:“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栈的院中,……人们都睡觉了,连我的女人和孩子。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了,然而积习却从沉静中抬起头来……”这段话可以说是对上述两句诗的最切实的注释。“鼓完瑶瑟人不闻”,比喻由于军阀的禁锢和封锁,人们难以知道生活中发生的悲惨事实。“太平成象盈秋门”,末句明写出“秋”字,与首句的暗点遥遥呼应。
全诗爱憎分明,对比强烈。激荡的湘水与寂寞的高丘,鲜艳的红云与漆黑的寒夜,皎美的湘灵与零落的芳荃,互相反衬,层层加深。这首诗的格调,尤其是前四句描绘和歌颂红色革命根据地的那种明快和优美的境界,在鲁迅诗作中是比较特殊的。
-
车过河南深夜去天津的火车上一波波斑驳陆离的影子在窗外晃动像人的魂魄迎窗扑向我我镇了镇寒胆朝窗外吼了一声火车就慢悠悠地停靠下来此时,
-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693—751),
-
《梅花·折陋轩梅花人舟中作》咏梅花诗鉴赏 吴
-
苏轼 《水经》云: 彭蠡之口 (1) ,有石钟山焉 (2)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3) ,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4) ,声如洪钟 (5) 。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 (6)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宋词典故·此心安处是吾乡 【出典】 唐·白居易《初出城留别》诗:“朝从紫禁归,暮出青门去。勿言城东陌,便是江南路。扬鞭簇车马,挥手辞亲故。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见《全唐诗》卷四三一)又,《种桃杏
-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什么意思,出自哪里,注释,句意,翻译句子出处:《礼记·表记》,良朋贤友类名言句
-
匠心 我的父亲字写得最好的时候,是个手艺人。刀比人家磨得好,磨刀石好似也比人家的更胜一筹。破篾、刮篾、织篾都是极端秀气的功夫。成天
-
【注释】 选自唐·韩愈《进学解》。 业:学业。 嬉:懒散,不经心。 行:品行。 思:深思熟虑。 随:随意,率性而为,因循。 【赏析】 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春,韩愈任国子博士,教授生徒。为了勉励学
-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全诗,翻译,意思,上一句和下一句
【诗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出处】唐王维《鹿柴》。 【译注1】这首五绝是 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鹿柴附近空山深林傍晚时幽静的 景色。采用反衬手法,来突现诗的
-
此诗的开头便是“悲来乎,悲来乎”,直抒胸臆,这也是李白诗歌惯常的抒情艺术手法,如同《将进酒》开篇便是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营造了时光奔腾,人生易老的一个深刻的人生感悟,也正如李白所言“明月直入,无心可猜”。在这场